第20节 灭潞退秦 (第2/2页)
四子毕阳。这里我们把魏氏家族给理一理。 首先是长子魏颗,后来被封在令狐,约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成为魏氏家族的别支令狐氏。《笑傲江湖》里的男一号令狐冲如果追溯起祖先来,渊源应该在魏颗这里。 次子魏寿余为魏氏家族嗣子,他继承了魏氏家族大宗,为晋国春秋奉献了一出苦rou计。 魏寿余从秦国把后来的晋国名相士会给骗回了晋国,因此得到了国君赏赐,允许魏氏家族将原来的封邑从魏邑迁往了霍邑。 三子魏锜,后来被封在吕邑,故又称吕锜,成为魏氏家族的别支吕氏家族鼻祖。 幼子毕阳,因为魏氏家族在晋国的祖先,应该从当年晋献公时期的毕万算起。毕万在晋献公时期立下大功,被封于魏邑,这便是晋国的魏氏家族之源。 其后代当然不能全舍弃了祖先之氏,故魏犨之幼子仍旧以毕为氏,故称毕阳。 魏颗则是魏犨的庶出子,也是魏氏四兄弟中的老大,此时替国家守卫边城辅邑。 秦军的突然袭击并没有使这位晋国前猛将魏犨之子惊恐,他沉着冷静,并不急于指挥晋军与秦军面对面的决战。 魏颗令将士们边战边退,直退至辅地。目的便是迟缓秦军推进速度,以待荀林父率晋三军主力到来。
结果却是未待晋三军到来,魏颗不但击退了秦军的进攻,还在战场上俘虏并杀了当时秦国第一大力士杜回。 魏颗是怎么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辅地之战中,秦军来势汹汹,魏颗且战且退。秦军先锋杜回见晋国后撤,手持一把百多斤的开山大斧,驱车来追。 那个杜回,用《东周列国志》作者冯梦龙先生的描述,那是“牙张银凿,眼突金睛,拳似铜锤,脸如铁钵,虬须卷发,身长一丈有余,力举千钧,惯使一柄开山大斧,重一百二十斤。” 据说,杜回曾经一人赤手空拳在一天内打死五头猛虎!这样的勇士出现在两军阵前,魏颗显得有些胆怯,两军将一对阵,魏颗就下令撤退。 杜回大喜,立即命令全军追赶。秦军很快就到了一处狭长地带,两边是长满青草的小山坡。 杜回驾着战车冲着冲着,突然战马前脚一屈,跪膝倒地。战车车轮还在前滚着呢,战马却跪倒,这还不翻车? 结果,把个大力士杜回掀翻在地,顿时摔了个四脚朝天。 前面的魏颗听得声响,转身一看,哟,得手了,立即跳下战车,起手一戟,将杜回砍死。 然后,两边晋军伏兵齐出,把这支秦军先头部队团团包围,杀了个七零八落。 秦残军逃回秦军大本营,秦桓公一看,傻了眼。此时更是得报,说晋侯正率军前来救援,这还能玩么? 就这样,秦军折损了一员大将数百将士后,灰溜溜撤军回国。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魏颗是一个会动脑的将领,他知道自己这边军力不足,硬碰硬肯定要吃亏。 所以,他便命令一部分晋军在后头一路峡处的青草坡埋伏,两边准备好绊马绳,只待杜回战车经过,便拉紧绳子将杜回放倒。 只要杜回一死,秦军必然士气受到影响,不敢轻易发动进攻。 只要自己坚守至国君率军前来救援,区区秦军,晋军自然不放在眼里。 示弱,诱敌,将敌人引入包围圈! 这正是晋国前中军元帅先轸在崤之战中全歼秦军精锐的经典战法! 魏颗,这位一心想着光宗耀祖的魏犨儿子,显然已经为自己在战场上立功作足了准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