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清_65.差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65.差事 (第2/2页)

没有先例可循,其实是故意找的托词,当年多尔衮一族被顺治褫夺一切爵位,族人被全部开革出旗,康熙上台后虽没给多尔衮平反,却也恢复了其族人的旗籍,如今轮到苏贞百里了,如何就成了没有先例可循了?礼部这是不想得罪人啊!康熙琢磨着,估计是太子和八阿哥那边闹的幺蛾子。原本老四家的大格格和靖襄侯府的二小子联姻,就是想给老四找个帮手,同时也好制衡八阿哥,防着将来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现在看来有些人已经坐不住了!康熙冷笑一声,那笔批了几行字:靖襄候阿克敦公忠体国,教子有方,着即晋为三等公,赏赐嘉勇封号。其子百里有才名,前虽有小过,然不掩其忠。朕小惩大诫,以为世人榜样,观其已幡然醒悟,甚慰朕心,着恢复所在旗籍并一切权职,特命有司速办,不得迟疑。随后便让值班大臣速办,当值的正好是张廷玉,见了康熙的批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又有些羡慕。别人上书谢恩并请封,朝廷一般也就给个六七品的虚职罢了,撑破天给个从五品的便已经是祖上积德了,若能得个五品的封赏,那真是几世修来的福报。不过这些在阿克敦的封赏面前都变成渣了,原本侯爵就是超品了,这种爵位的请封一般是赏赐俸禄,或食双俸,或食三倍俸禄,或赏赐田庄,根本没有晋升爵位的,跟不要说一次升两级,直接跨过一等侯爵,封为三等公爵,要知道当年鳌拜权倾朝野,身上也不过是二等公的爵位。何况这次皇上还特意赏了封号,这就更不一般了,有爵位无封号,不过是个闲置的勋爵,上不得台面,有爵位有封号才是正儿八经的勋爵,是真正的超品爵位,也体现了皇帝对你的信任和宠信。

    苏贞百里得到消息时,正在文渊阁忙着搬书,吴英本打算将文渊阁的藏书按照康熙字典的顺序重新排布的,同时将所有的书籍登记造册一番。苏贞百里看了看,感觉这个工程量委实有点大,仅凭他们几个人,便是每天不吃不喝,估计也得三五年才能干完。吴英原本还不信,不过苏贞百里简单口算了一下,将得出的结果一说,顿时将他给震住了,瞬间脸色便有些颓废。苏贞百里正要开口安慰,结果圣旨便到了,只得先接了旨,接着告了假,便急急忙忙的往家赶,一时间倒把这事给忘了。王华与周文贤见了,知道这事一时半会儿做不完,又见苏贞百里那边实在需要人手张罗,作为同年岂能袖手旁观,也向吴英告了假,跟着苏贞百里一起赶往侯府。

    三人到了侯府,却见大门的牌匾已然换成嘉勇国公府,阿克敦正在书房里愁眉苦脸的写谢恩折呢。见着苏贞百里来了,索性把笔一扔,起身让贤,让苏贞百里替自己写这折子。苏贞百里先了解了下情况,却没有着急写谢恩折子,而是转身先介绍了两位同僚。二人都是初次见着阿克敦,也不敢托大,依着国朝礼制,规规矩矩行了拜见大礼,阿克敦拦都拦不住。礼毕,苏贞百里替阿克敦换了礼,方才算完毕。阿克敦也许还闹不清楚,苏贞百里却心里门清,二人这般作态,算是与国公府结了通家之好,往后国公府便是他们的靠山了,当然二人将来发达了,也要回报和照顾国公府才行,王华与周文贤见着苏贞百里还礼,心里都松了一口气,不怕你不接纳,就怕你不懂其中的涵义呐。

    二人刻意结交国公府也是迫不得已,国朝初立之时,南方的反抗此起彼伏,前后经历十余年之久才算平息,先有南明小朝廷割据南方,后有郑成功几次北伐,再加上民间抗清运动连绵不绝,清朝自身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疯狂的使用血腥镇压的策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虽然吓住了江南的百姓,可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直接后果就是朝廷不相信南人,南人不愿意入朝为官。到了康熙朝,尤其是平定了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后,国家统治的根基趋于稳定,南方经济也快速恢复,南方百姓才逐步接受清廷的统治,而康熙为了安抚江南百姓,也是几次南巡,祭拜明帝陵,巡视河工,接见各地士绅,豁免丁赋钱粮,都是为了缓和朝廷与百姓的关系。事实也证明,康熙做的不错,江南百姓尤其是士大夫和地方乡绅们都接受了朝廷的统治,具体表现便是让自家子弟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并出仕做官,既然做了朝廷的官,端了朝廷的饭碗,自然要维护朝廷的统治权威,不过他们很快又发现一个问题,那便是南人很难做到尚书级别的高官,无论南方的利益集团如何发力,南人出身的士子做到侍郎级别的已经算顶天了。虽然康熙三十年以后,这种官场潜规则稍稍放松了一些,允许南人入阁拜相,可康熙紧接着成立了南书房,同时挑选亲信大臣入南书房理政,一切政务皆出自圣裁,内阁一下子便被架空了,空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的权柄,阁老成了荣誉的象征,权利还没有六部尚书大,张玉书便是这类人典型的代表,朝廷或者说康熙本人对南人的戒备从未有半点放松。

    几番博弈下来,南方士子或者乡绅集团彻底明白了朝廷的用意,可依旧不甘心,每年都会让大批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希图凭借自身人数优势逐步破解朝廷的压制,最终他们也成功了,但已经是一百五十多年后了的事情了。这也是王华与周文贤执意放下身份,曲意结交苏贞百里与国公府的根本愿意。现在两人正在国公府帮忙招呼上门祝贺的宾客,一个满面笑容的在大门口做迎宾,一个春风满面的在院里做相陪,看着有些掉身份,却也是结交京城各路勋贵的好时机。这看的苏贞百里有些心里发冷,这从侧面反映了南方士子乡绅集团的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京城站稳脚跟的决心,以及进入朝廷权利中心的决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