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_第0725章 南方推新政,北方培养工业人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725章 南方推新政,北方培养工业人才! (第1/2页)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在古代,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习一门手艺都是极其困难的,不知多少人一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

    不知道多少有天赋的聪慧孩子受困于家境、环境等诸多因素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才能。

    喜欢木工的也许只能偶尔自己做点小东西,喜欢数字的最后可能连个账房先生都当不了。

    毕竟在古代,一技之长乃是家传手艺根本不会外流,不提什么传男不传女,就是侍奉自己的徒弟都不可能得到亲传,甚至到了后世依旧有许多手艺不会传给外人。

    一门手艺对如今的大明百姓来说,尤其是对那些正值青壮年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门能养家糊口的技能。

    眼下大明普及的学塾只负责最初级的读书识字明礼,而想要靠学问养活自己乃至一家老小,学塾是肯定不够的,这就让很多无法接受更好教育的人最终只能回到田地里。

    如今已经是十七世纪了,工业的大门对着大明敞开,朝廷需要合格的工人,一座座工厂需要熟练的技术工种,这些都需要培养。

    一所职业学院,也许无法给所有渴望有一技之长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但会给这些人一道曙光。

    有第一所,就会有第二所,第三所,这会给千千万万大明百姓提供更多的出路和机会,这的确是功德无量的举措。

    学问不好做,哪怕是如今的大明,那些真正的学士也不过寥寥无几,而朝廷的资金眼下也不可能建设遍布大明各地的学校,一年五六千万两银子的税收,换算成大明宝钞不过五六千亿而已,看着是笔惊人的数字,但抛去大明各地官吏的薪俸,数十万新军的薪俸,那么多匠人的薪俸,还有各种硬性开支,地方建设朝廷建设后,还剩下多少?

    朝廷的钱都是有目的的,眼下朝廷所建设的大同书院培养的也不过是初中级人材,这些人才里最顶尖的才能进入太学、国子监、翰林院、工科院等地方,被学士们领着言传身教的培养。

    如今朝廷没能力在大同书院外普及职业学院,但是商人们有钱啊。

    听着张好古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

    张好古听着朱由校的想法,又补充了一句:

    朱由校点点头:

    离开武英殿后,张好古对随行的顾炎武吩咐着:

    顾炎武说道:

    等顾炎武到了大明报这里将张好古的要求一说,大明报的各个主编立刻表示绝对重视职业学院的事情,会马上派人去下面采风走访,保证把这件事给宣传出去,绝对的积极正能量。

    一时间,京师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职业学院的事情,谈论着张国纪和周奎这老哥俩的格局,毫不客气的说,如今这建设学院一事极大的扭转了张国纪和周奎在民间的风评。

    内阁又一次例会召开,张国纪、卢象升、乔允升、黄立极、钱谦益已经抵达,文渊阁这座三层小楼之中已然飘起了茶香,放眼望去,满座仙鹤绯袍,玉带梁冠,端的是大佬云集。

    当穿着大红蟒龙袍的张好

    古进入内阁,众人纷纷起身:

    面带笑意,张好古与一众阁老聊着最近的风闻趣事并请众人坐下,当张好古坐到首位上时,侍者也端上来了茶水。

    抿了口茶水润了润口,张好古说道:

    户部尚书卢象升开口了:

    张好古微微皱眉:

    卢象升将一本账簿递过去:

    张好古翻了翻账簿,双眼微眯:

    记住这两个省份,张好古说道:

    卢象升说完,张瑞图又开口了:

    卢象升有些疑惑:

    张瑞图也很无奈:

    黄立极点了点头:

    张好古对此也没什么意见:

    张瑞图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将一条街建设成列国使馆,这个想法倒是可以,毕竟会同馆是要招待列国使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