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729章 八千亿大明宝钞!大明前所未有的税收! (第1/2页)
京师的冬季, 天空之中洋洋洒洒的细雪宛如柳絮一般自空中飘舞肆意洒落。 也不仅仅是京师,整个北直隶都在下雪,这场小雪给百姓们更多的是喜悦感,年关将至有一场雪下来,明年收成不会太差,毕竟瑞雪兆丰年嘛。 而午门之内,那两侧的红墙金瓦已经变成了红墙白瓦,放眼望去整个皇城都披上了一层白霜,张好古等人披着厚厚的披风走在那高大的红墙之间,狭窄的通道如今也被白雪所覆盖。 张好古对一侧的卢象升问道。 卢象升点了点头: 张好古说着望了望天,细雪随风飘舞朦朦胧胧看不清什么东西。 张好古知道,眼下做的还是不够,还需要做的更多,为了应对将来的小冰河爆发期,朝廷还需要更多的准备,更多的后手,不是去应对什么人祸,而是去迎击天灾。 一路到了文渊阁,此时户部各司的吏员以及宫中诸多舍人太监都已经在这里候着了,张好古等人刚刚到,就看见一侧朱由校在魏公公的侍候下快步走来。 众人齐齐施礼,向这位大明的至尊表示敬意。 朱由校摆了摆手: 文渊阁内,朱由校坐在首位,张好古等人分坐两侧,左侧是张好古、张瑞图、卢象升,右侧是黄立极、乔允升、钱谦益。 除了出镇辽东的孙承宗,大明内阁辅政都在这里了。 而在几人下方,一张张桌子上摆着盘算,统筹,纸张和一本本账簿数据大明的户部吏员们坐在这里,周围生着暖炉,燃烧的炭火提供了充足的热量阻挡着门外的寒风。 卢象升看了眼朱由校,随后说道: 很快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和计算声以及沙沙的书写声在内阁中此起彼伏,而张好古,卢象升等几个精通计算的也在自己心算着数字。 大明两京二十四省各府的税收纷纷报上来统一计算汇总,一笔笔款子加在一起,张好古和卢象升都露出了满意的表情,今年大明的税收无疑是比去年要高不少的。 没了去年洪涝灾害的负担,加上安南和蒙古也能给朝廷提供不少税收了,这让大明今年税收的节节攀升。 当最后数字算出来时,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这个数字一算出来,黄立极一个没留神都拽掉了自己几根胡须。 这个数字怎么这么高?! 朱由校听到这个数字都有些不敢相信,明明去年税收才不过六千来亿,今年就八千三百多亿,相当于多了三成的税收! 卢象升计算之后说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这冷静下来计算一番发现还真是这样,这个税收真的没什么问题,虽然交祉和蒙古提供的税收不多,但与邦国贸易来钱快啊。 朝鲜,西域,东南亚的藩国岛国,还有倭国以及荷兰人,葡萄牙人的船队等等,他们来往大明带来金银商品又带走大批丝绸茶叶瓷器等等,着实让朝廷很赚了一笔。 别看这些都是商人们承包了,但商人们也要交税啊。 拿着最后的记录一看,朱由校眼睛都瞪圆了,今年这才是开海第一年,海外贸易就能给朝廷提供上千亿! 这是什么概念? 朱由校喃喃自语着。 眼下的大明可不是永乐时期那个刚刚从贫困战乱里脱离出来的大明,眼下的大明历经两百六十二载,如今人丁兴旺,百业发达,随着工业的进展,各种好东西层出不穷,那些商人们都挑花了眼,愿意拿着海量的金银换取大明的各种东西。 仅仅第一年就带来了上千万两银子的税收,其中东南沿海等地就承包了八百多亿,相当于八百多万两银子的税收都是靠东南沿海获得的,这让朱由校对出海贸易和东南沿海更加重视了。 别的不说,江南如今依旧是朝廷最重要的财税重地,这片区域提供了朝廷税收的四分之一还多。 实际上,别看如今大明二十四省,真正能给朝廷提供税收的还得看沿海诸省以及全面推行新政及工业化的北方各省。 例如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福建这些地方,加起来提供的税收足足站到朝廷一年税收的七八成,这些就是大明最为菁华的地方,也是大明当之无愧的南北核心。 税收统计完后各部又将各自的计划递交内阁,同时户部递交今年官员的薪俸各项福利支出,这笔银子年关之前就要下发去,毕竟京师百官是要过年的。 大明的官员薪俸可不是月发,而是一年一发,年底领一年的银子,平时朝廷包吃住,各种节日有福利,夏冬的冰银炭银则是按节发放,一年下来,哪怕是一个九品官都能养活全家而且还有不少结余。 为朝廷效力嘛,总是不会亏了你。 各项开支统计好后,户部进行统一计算和批复,不仅各部的明年开支要计算统计,还有各省的明年计划,新军的明年军费等等。 算起来,朝廷这到手的八千多亿立马就要拨下去一半,剩下的还要拨出去不少,毕竟朝廷还有各种基建工程和水利工程要建设呢。 年末的京师,总是热闹无比的。 各省总督都要回京向吏部复命提交自己一年的政绩报告,同时要去户部申请经费,而六部也有各种事物忙的不可开交,哪怕是礼部都要照顾到在京各国使节,毕竟年底也要给人家提供一份年礼的。 为了这些经费款项,各省为了自己明年的开支计划,可是在京师内不断走动,明年批下来的款项多少,决定着自己省份明年的发展情况,自己的政绩如何。 各省总督都是从二品,谁不想把这个从字拿了。 三年一任,年年考核甲等就可以评优有晋升的机会,谁不想出政绩,谁不想到入阁啊。 这些总督们当然也不止要在吏部和户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