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5章 东林党进化了!积极开拓了! (第2/2页)
的强盛富裕,百姓的骄傲展现的淋漓尽致,非常符合大明的核心价值观。 其大概意思就是:大明就是天下中心,是天朝上国,四方小国纷纷朝贡,万邦来朝,大明傲视天下,庇护亿万臣民。如今大明这么强大,泰西之地的 红夷人还敢跑到大明的地盘上欺压大明的藩属,大明就应当提王者之师讨伐这等不臣蛮夷,好叫天下人知道得罪了大明是什么后果。摧毁他们的城镇,霸占他们的财富,把大明的威仪和文化宣传到南洋各地,把王化之光播撒到泰西之地,好化蛮夷为王臣... 看了这篇文章后,张瑞图也知晓钱谦益的意思了: 钱谦益点了点头: 张瑞图当即说道: 钱谦益笑着说道:「那就多谢次辅了。 张瑞图摆了摆手,很是潇洒: 送走了钱谦益后,回到后堂的张瑞图看着钱谦益留下的折子,凝视半天忽然笑了:「这个钱受之,还真..阳谋啊。 「来人,把钱相的折子誊录一份,让大明报那边刊印出来,记得,是头版。 很快有郎官来取走钱谦益的折子拿去誊录,而张瑞图想了想后,觉得还是要去找张好古问一问。 这几日,卢象升在内阁当值,张瑞图径直去了吏部。 吏部后堂,张瑞图将钱谦益的意图说了之后,张好古笑道: 张瑞图说道: 张好古看得很开: 数日后,钱谦益的文章刊登在大明报上,果然在南北直隶引起了新一-轮的风暴。 这位江南士绅的领袖,东林党的大佬,大明内阁辅政的文章果然漂亮,引得天下识字读书人纷纷称赞。 别的不说,这文章写得漂亮,读着也舒服,字里行间那天朝上国的傲气思想更是非常契合如今的大明,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士子文人还是商贾都很认可钱谦益这篇文章。 因为这篇文章,钱谦益还难得弄出来了什么贤相的称呼,也足以证明眼下民间的舆情多么汹涌,仅仅一篇符合民意的文章,钱谦益就从东林党的魁首这个不怎么被天下人认可的身份洗白了。 而在随后的朔望朝会上,钱谦益麾下的御史言官也是纷纷上书,上奏朱由校,希望统御天下的圣天子能再一次组建王师征伐南洋不臣,恢复大明荣光。
口号都喊出来了,王师下南洋再现成祖之风采。 好家伙,这东林党派的御史言官奏请朝廷出兵,这可是很罕见的事情。 看见那几个慷慨陈词的御史言官,再看看百官前面穿着大红仙鹤官袍,揣着玉笏的钱谦益,大家伙也都知道,这些御史言官必然是按照钱谦益这个东林党大佬的意思出来发声的。 再联想到之前钱谦益在大明报上的纹章,这下百官不由得思索起来,东林党如今也是开始变化了 也打算学着新党抛弃理学去走实学了 一个党派,想要变换自己的核心理念,施政方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经历一次次阵 痛是不可能转变的。 因为核心理念和施政方针就是一个党派的根基,是这个党派得以建立的基石,你现在要把自己的根刨出来换一个新的,可不是那么容易,搞不好党派内部就要分裂坍塌的。 不过如今东林党人的确势颓,想要变化寻找出路也是合理的情况。 起码朱由校就很乐意见到东林党的变化,不然还守着老旧那一套不认可实学,满嘴道德仁义,结果除了空谈什么也不行,朱由校就是想扶持东林党也没法扶持啊,烂泥怎么扶上墙 当这几个御史言官发表完自己的言论之后,后续又有不少人出来附和,发言的基本都是四五品的官吏,三品以上的大员是一言不发,而二品的朝廷核心,六部部堂更是沉默不言。 这些四五品的官吏慷慨陈词是无所谓的,他们发言就是要得到皇帝和那些大佬的注意,毕竟他们人微言轻,言论怎么惊天都无所谓,没人会治他们的罪。 而到了三品这个级别,作为初步进入大明核心的重臣,发言就需要谨慎了。 皇帝不会在意四五品的朝官说错话,但对三品以上的重臣,你要是发言不符合皇帝的意思,那可就等着瞧吧。 这次朝会,注定是这些青袍官员畅所欲言的场所。 等朝会散了,众人还是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 散了朝,张好古被朱由校请去了西苑。 跟在朱由校身旁,听着朱由校的问题,张好古笑了笑:「回陛下,臣以为,眼下的变化,是好事。如今民间有此舆情,也是百姓认可朝廷,重视朝廷,把自己当成了大明天下一份子而有的结果。 朱由校点了点头: 「南洋那里的情况,朕了解的差不多了,是个好地方,对当今大明来讲,更是一个重要的地方。 说着,朱由校看了看西苑的池塘,忍不住叹了口气: 张好古也是神情沉重的点了点头。 是啊,天越来越冷了,北方的降雨少了,温度越来越低了,这无一不说明,小冰河时期最为严峻的时候要到了。 大明眼下正在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候大步迈进,如果受到小冰河的影响继而对大明的进程造成什么阻碍,那可真的是难办了。 毕竟眼下大明是鼓励百姓走入工厂,去发展工业的。 以大明如今庞大的人口体积,想要让一亿五千万人能吃饱肚子,单靠化肥和眼下这些土地还是不够。 因为西北的地正在变得干旱,整个北方的降水量都在降低,日后的粮食产量绝对不乐观。 兴修水利只能保持基本,最好的还是开拓更多的田亩。 例如东北,例如南洋。 「朕问了天象官,他们都说,这几年,会有大变化,朕也是感觉到了。朕不得不考虑,日后北方的粮食若是减产,单凭南方的粮食,能不能保证大明这三千多万户百姓吃饱肚子。 「大明的人口在不断增长,正是需要粮食的时候啊。 张好古说道: 「至此,有南洋、东北、江南三地 ,足可保证大明百姓衣食无忧。」 朱由校说道:「这也是朕为什么一直看向南洋的缘故,交祉一地,是不够的,大明需要在南洋有更多的土地。 免费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