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5章 百万漕工衣食所属,股市震荡 (第1/2页)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正文卷第0775章百万漕工衣食所属,股市震荡新年伊始,自正旦节到上元节,大明朝都是一片欢天喜地阖家团圆的热闹。 而过了上元节,年节的气氛逐渐消失,大明也再次回到繁忙之中。 繁华之大地最需细细耕耘,大明朝更需要如此。 因此年关一过,内阁诸人就开启了小会。 文渊阁内依旧燃着炭盆取暖,二楼之中,张好古、张瑞图、卢象升、钱谦益、黄立极、乔允升六人坐在笑呵呵的说着年节之间的趣事。 这聊着聊着,就不可避免的聊到了今年的主要事务上。 钱谦益好奇的问道。 张好古点点头,说道: 钱谦益点了点头,抚着自己的胡须: 黄立极又说道: 提到这两条驰道,一众阁老忍不住叹了口气。 没办法,在草原上修驰道的确是太麻烦了,漠南之地的地形太过复杂了些,哪怕有漠南蒙古的老人带路,修建起来依旧是困难重重。 但这两条驰道的重要性对大明来说又不可能不去修,毕竟是将来扼控三千里漠南草原,威慑漠北与准格尔的重要通道,朝廷不可能说把如今情况越来越好的漠南蒙古弃之不顾。 三千里漠南草场,上百万牧民,数以千万的牛羊,这是大明如今最大的马场,也是大明最主要的牛羊来源,朝廷怎么可能不管不顾。 卢象升手里端着茶,脸色板正: 张好古笑着说道: 卢象升拿起一份折子,神情有些不好: 河道,或者说漕运,是明清两朝赖以为生的重要通道。 因为鱼米之乡,钱粮重地都在南方,而明清的政治中心又都在北方,那直隶地区的百官兵马,都需要南方的银钱粮食来养活。 而运河的作用就体现在这里,通过漕运将南方的钱粮赋税源源不断押解至京师,这不仅仅是缓解北方的 粮食压力,更是南方税收送抵京师的重要通道。 江淮东南等地的税银可都是走漕运入京。 当然,眼下的大明朝已经全面换成金银本位的宝钞制度,各地也不需要将宝钞押解至京师。 如今漕运对大明的作用性正在逐渐降低,一是越来越发达的海外贸易让海运有了长足的进步,莫说是东南到京师了,就是万里海路也不是没走过,相比较起来,从东南沿海到北方一路沿着近海的水域走还更安全呢。 这二就是各地正在不断修建的直道官道体系与配套的驰道,这些都在不断压榨河道的生存空间,河道的重要性越来越低,过往漕运的威风已经不在,朝廷已经逐渐不再需要漕运来运输钱粮缓解北方的压力,这让漕运愈发不满之余也是新生恐慌,唯恐会被裁撤。 因此,这两年河道那边没少搞一些小动作,但都是小动作,内阁也没搭理河道,至于漕运所担忧的裁撤问题,实际上也是内阁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因为这条连接大明南北经济和政治中心的运河,是不可能被取缔的,哪怕有了驰道,河运依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其哪怕作为单纯的商贸河道,依旧有着足够的重要地位。 所以运河的重要性不会降低,只是漕运衙门不会再有往日的威风了,掌控漕运的那几家还有下面那些人的日子也不会和以前一样好过了。 没有以前的重要性,就意味着逐渐会被不需要,因此河道那边上蹿下跳也属正常,内阁也讨论过是否要在眼下采取一些措施,不过涉及百万漕工,从北到南一连串的地域和官员,这漕运想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眼下河道那边似乎也发觉了这点,开始不断呼唤助力,上蹿下跳,还不断递折子要钱,希望朝廷能清理运河的淤泥,拨钱修缮河堤,对运河进行整治。 开玩笑,一条运河从南到北,大明哪一朝不是在修缮清淤? 这条河到底吞了多少钱粮他们心里没数么,眼下一张口报一个数字上来,就指望朝廷拨款,然后他们继续大吃大喝混吃等死,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所以不难怪卢象升会生气,这些年处理政务下来,就是一个不断修身养性的过程,所以卢象升脾气已经比以前好多了,但漕运那点弯弯道道,是他们自己不清楚还是旁人不清楚,眼下拿着这个说事,糊弄鬼呢。 钱谦益微微一笑,关于河道那边的情况,他也清楚一些,但他还真没把漕运那些人放在眼里,真以为没了漕运大明就不转了? 开什么玩笑。 钱谦益笑着说道。 张瑞图也是说道: 卢象升也叹了口气: 张好古微微点点头: 「不错不错,朝廷的东西,眼下到成 了他们私家的了,去走走查查,敲山震虎,让他们安分一点也好。」张瑞图非常同意张好古的意见,河道所涉及的太广泛了些,朝廷倒不是不能整治,只是眼下没必要浪费精力在这上面,毕竟漕运的重要性降低了,他们的影响也在不断削弱,日后拿捏漕运容易的很。 「那河道就先随他们去吧,我们还是先把驰道的问题解决了。「黄立极也是开了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