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五十二章 天家就是事多 (第2/3页)
成了曲江池。 张阳不希望李世民将曲江池的名字改成前隋时的称呼,也不赞同将曲江池改成宜春苑。 这些名字总是令人浮想联翩,这分明是青楼。 这些皇帝就不能在取名时朴素一些吗? 写完给皇帝的奏章,张阳接过王婶递来的一叠册子,仔细看着, 王婶在一旁道:“这是阎立本修路的图册与章程,说是要给县侯过目。” 张阳打开图纸,骊山的画图方式阎立本已经掌握了,他将铁路的规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步先丈量,第二部分为动工,动工分为六期,这六期公式对照着每一段铁路的施工成本。 第三个部分为各段铁路的运维。 章程安排得有些粗糙,倒也不是不能用。 张阳写了一个“可”字,就让婶婶将图纸送下山。 媳妇近来正是怀着身孕的关键时期,这些天她将许多事情交给了三个弟子。 给弟弟meimei教课任务,也就落在自己身上。 有时候女儿也会来旁听,张阳先带着她们上了体育课,下午时分这些孩子坐在华清池边,听着宝莲灯的故事。 寓意上来说,宝莲灯代表着世间最美好的品质,是善良,是孝,也是诚挚感情的代表。 可宝莲灯的故事却不是这么美丽,沉香救母的过程更像是底层人与天庭的对抗。 而对抗的结果也不过是以天庭为首的精英与沉香这个关系户的和解,但依旧没有改变世道的结构。 张阳在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将故事讲得美好一些。 直到沉香劈山救母成功,这些孩子还意犹未尽。 骊山如往常一样运作,阎立本带着几个工部的人手出了村子丈量道路。 第一期工事除了要在渭水河上架起一座可以通行的桥,还要平整路面。 江师傅抚须道:“这些工事什么时候动工?” 阎立本看了看四下,抚须道:“夏季最为合适,夏季的渭水河水位也是最低的,雨水较少,在秋季之前要将桥搭建起来。” 铁路的建设不能够阻碍官道,所以在建设上,尽可能不占用官道过多。 只不过沿途需要经过各个村县,高陵,蓝田,泾县等地都好说,这些村县与骊山本就有来往。 骊山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诸多乡县也都认可的,可总有这么一两个地方的人是刺头。 比如说灞水一带的三个县都不答应让铁路过境。 阎立本这个工部尚书的名头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管用,毕竟那一片是长孙家的地盘。 张阳走在田地间,观察着今年的各类作物的长势,尤其是南瓜与胡瓜。 阎立本讲述着修路遇到的问题,他担忧道:“县侯,以骊山如今的名望,只要向陛下递交奏章,灞上那些乡县也该退让的。” 张阳捧着一些泥土仔细观察着土壤,一边讲着,“如果什么事都要借助朝堂,真当我们骊山好欺负吗?” “那县侯以为该如何?” “绕道,往后我们的铁路不过灞水。” 阎立本思量半晌,又道:“倒是能安排,就是需要一些时间准备。” “这件事不着急。” “老夫就先告退了。” 因为阎立本本就是工部尚书,讲话做事都是一板一眼的,张阳笑道:“您在骊山又不是在朝堂,不用这般拘束的。” 阎立本又道:“骊山乃重地,有太上皇在此,还有魏王殿下,老夫该约束的。” 张阳指向另一头,“您看,河间郡王多快乐呀,您该像他一样才是。” 闻言,阎立本扭头看去,见到了正与一群孩子抓着小鸡的河间郡王。 狂放的笑声实在是令人不敢直视,搅得鸡圈不得安生。 阎立本拱手道:“老夫还是继续去筹备事宜吧。” 张阳颔首道:“您辛苦了。” 刚走两步,阎立本回首又道:“魏王殿下,他……” “他怎么了?” “老夫与魏王时常畅聊,得知他现在已不看图纸了,也不再参与铸造了。” “嗯,他现在一看到图纸就会吐。” 阎立本神情上欲言又止,沉吟半晌还是问道:“老夫见过蒸汽机,此物确实可以驱动车驾,寻常人看不到此物的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