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_第九十五章:陈迎德建,传为典故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五章:陈迎德建,传为典故耳! (第3/3页)

切都还未曾定局。”

    “我意,陈氏可与曹cao交好,他若是征辟你,可为其出谋划策。”

    曹cao为兖州牧、德建将军,虽然不能置官,但是可以征属官,他一旦到达长社,肯定会来征辟当地名士,若是以往,按照曹氏和士族的关系,肯定大多人都会逃走,他又只能在这里大行唯才是举。

    但现在,父亲的一番话,打消了陈群的顾虑。

    “儿谨遵教诲。”

    罢了,既如此就顺着那张伯常给的一根绳,向上攀爬。

    他正在思考时,陈纪又想起了什么,“嘿嘿”的笑了起来,然后放声而笑,轻抚胡须,一只手顺着白须顺到了尾端,笑得很是畅快。

    旁边陈群不懂,就静等父亲笑完,再作解释。

    俄顷,陈纪裂开嘴乐道:“长文,你明日打听曹公大军何时能到我长社。”

    “带乡里长者、族中贤能,盛汤载酒、鼓乐吹笙,在城外十里迎接曹公的兵马,向天下昭告之,我长社苦等此明公久矣,迎仁义之师入城。”

    陈群顿时眼前一亮,到这时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时过境迁了。

    他们只知在家中品评人物、品味战事胜负,虽有指点江山、慷慨陈词之风貌,但却忘记了,无论是敬佩还是讨厌,他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不被士族接纳的阉宦之后了。

    他是人主曹cao,他现在是,费亭侯,兖州牧、德建将军。

    坐拥十万大军,沃野千里的明主,其军乃是仁义之师,应当以此相迎才是,否则皆为不悦,自招祸端。

    需要主动亲和的不是曹cao,而是他们这些当地的士族。

    局势易形了!

    ……

    陈氏赠粮,大发布告。

    同时衙署下令,沿用兖州、徐州极为出名的屯田令,将那些无主流民、无业男丁收为屯民。

    百姓拥戴,士族倡导。

    一时将长社周围上万无家可归、为贼所扰的局势一扫而空。

    在外的山匪尽皆来投,自愿为屯民,或参军入营,为曹军立功得升。

    百姓尽是欢颜,在短时间内又有传言四起,夸赞陈氏厚德。

    同时,驻于长社之军,得到了军粮囤积,又自陈留源源不断运送军粮,将此地当做了立足之根据。

    三日后。

    在行军途中的曹cao得知此报,在车撵中大悦,和同行的郭嘉道:“伯常这第一战,颇为漂亮。”

    “陈氏欲箪食壶浆,以迎我师。”

    郭嘉听闻,和曹cao对视而笑,享受此前情。

    又两日后。

    曹cao大军到达,果在长社外十里得见百姓列队,长者为首。

    长社当地世族举酒相迎,远处鼓瑟吹笙,一派吉庆喜悦。

    曹cao下马而行,将酒洒于大地,祭奠当世英魂、怜苦乱世百姓。

    陈氏长者陈纪,因抱病在床不得来见,曹cao亲自至族地探望,送上名贵药材,派遣自己的医官为其诊断,两人深谈许久,一派祥和。

    当天之后,曹cao表陈群为豫州别驾,让他跟随自己身旁行事。

    此表书即刻送往长安天子处,待长安知晓,如此等同于将曹军进驻颍川的消息也先行告知。

    此后,陈迎德建的事,被传为了一桩美谈,在颍川逐渐荡漾开去,士子、百姓、行走商贩均知晓。

    这一桩美谈甚至有成为日后典故的可能,流传于世。

    故而,同为一流的颍阴,也能知晓此事。

    陈群自告奋勇,与张韩结伴同去颍阴,他们沿着颍水乘船而下,至颍阴路途,在船上饮酒时,张韩取出了荀彧所写的一封书信,笑着递给了陈群。

    而后道:“长文兄才干、品性皆属世间之珍,在下早就想结交,不过却明白,想要结交,首先要拉你入伙。”

    “哈……”陈群哑然失笑,心里还是有点苦闷。

    好一句“拉你入伙”,手段虽然让人憋屈,但是看这结果,却是无可挑剔,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结果了。

    有陈迎德建的典故在,陈氏又可有“大义”之名,跃然于众族之上,清流也。

    大义为国,不拘小节。只要是为匡扶大汉者,不论以往如何,而今尽可迎奉,悉心辅佐,如此方为儒道大义,不落俗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