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Sect. 144. 国之大事(2) (第2/2页)
就叫人去取过来。” 显德元年春正月初五,天子制下:皇子开封尹、晋****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行开封尹、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 这是祭天之后的第一道人事人命,关乎皇储。在皇子郭荣的头衔中,开封府尹、晋王、功德使是旧有的,开封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侍中则是新增的。开府仪同三司,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可以按照三司(即司马、司徒、司空,后总指三公)的正一品规格单独建衙开府,设置自己的政事运作班子,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个头衔仍是虚衔,主要体现在俸禄和出入的仪仗级别上。检校太尉和侍中也都是加衔。五代武职显赫,代表武职最高阶的太尉,其阶序在太傅之上、太师之下。之前皇子曾由检校太保进位检校太傅,此番加封检校太尉,等于又进了一位。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当时并不设为实职,也是加官所用。 皇子荣所执掌权力的实质性变化,体现在“判内外兵马事”这个差遣上。“判”是以高位兼低职,或以中央兼地方;“内外兵马事”,总指大周国境内的全部兵权,既包括禁军的指挥权,也包括对方镇的统帅权。以皇子荣判内外兵马事,意味着让皇储总执大周的全部兵权。 与此同时,皇子荣仍旧担任开封府尹和功德使,掌握着皇城的政令实权,掌握着对全国的宗教管辖权。 经过这样的安排,军事、政治、宗教三个方面的权柄,顺理成章地汇集到了皇储郭荣一人手中。以其时武将权力远远凌驾于文臣之上的现实来看,这就几乎等同于让皇子监国了。 而之所以不明令监国,一则因为皇子在中枢的治政经验尚欠,需要与宰臣们协商国是;二则,委托监国之制是不能轻易发出的,除非御驾出征在外,或者像前朝官家刘承祐被杀、国中无君那种特殊情形。目今皇帝的病情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皇储还没有完全接过权力,要避免下制监国引发官民惶恐,更要预防有人心怀不轨,趁机作乱。 东京城。宫门外告示墙。 一群黔首百姓挤在告示墙前,争看最新贴出的制令。有人要炫耀自己识得字,义务为大家大声朗读。众人指点议论,眉飞色舞。 进奏院厅房。 负责抄录朝报的书吏进进出出,将手里刚刚抄好的这条制令当做大新闻互相讲述着,评论着,兴奋莫名。 各道州郡驿馆。 驿使们落鞍、换马,坐下喝茶吃饭歇息。彼此毗邻坐着,他们忍不住拍拍自己腰上所挎的信筒,小声交换起京中消息来。 滋德殿外。御道。 李榖、范质并肩行走着,神色轻松,略带欣喜。皇帝不豫,皇朝那些势力强大的外藩让他们深感不安。王殷的先例摆在前头,谁知道还有哪些人跃跃欲试、打算挑战一下天家权威呢?他们为此已经寝食难安很久了。 “……晋王英武,多谋略,善杀伐,处置起某些事来,比陛下还不留情面。如今内外兵柄全归于晋王一人,内有殿前军李重进等襄助,侍卫亲军那帮人翘不了尾巴;而外郡那些张狂不驯的家伙们呢,依我看呀,有了王殷的教训,一时半会儿,怕是没有谁敢出头来惹事的了……”李榖看着范质,含笑说道。 - - - - - ------------------------- 注:此次郊禋是光祭天,还是天地合祀,史料并未明言,且对其过程记述极略。我斟酌良久,以为合祀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故此本书写为合祀。 禋,yin1,升烟祭天;瘗,yi4,意为掩埋。 - - - - - - ------------------------------------------------------- 碎碎念:*^-^*求推荐,求票,求评论,求打赏,求收藏,求转发,求粉,各种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