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群芳寻踪_第二百二十一章:荐举贤才(2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一章:荐举贤才(2合一) (第5/5页)

满。他忘了一件事情,因为世家大族垄断了教育,普天之下有本事的人多半还是出自于世家,金良的一系列政策逐渐得罪了世家,迫使那些世家子弟归附在他的对立方,将来的天下。其实并不好打

    枣祗现在声名不显,尚未被举孝廉,还是白身,他自己揣摩不会被任命成什么高官,却没成想,因为他跟金良志同道合,对金良的屯田大策深有见解。金良便欣然委任他为典农校尉,在典农中郎将韩浩之下,与常林、石韬同列

    屯田兵团的官职与地方相照应,典农都尉可比县令,典农校尉可比郡守,典农中郎将可比州牧,典农将军可比大司农,枣祗以一介白身,得金良赏识,一跃成为堪比郡守的典农校尉,让其他那些守候在招贤馆十多天心怀怨怼的无名贤才们深受鼓舞

    金良又面见了冀州清河郡东武城人崔琰,他是崔琰的同乡,清河人朱灵推荐给金良的

    崔琰,字季珪,现年二十七岁,跟金良年龄相仿,眉目疏朗,看起来却比金良苍老许多,因为他须长四尺,声姿高畅,猛然看去便似是年轻时候的卢植

    金良在面见崔琰之前,已经从崔琰的乡人朱灵和陈琳那里得知了崔琰现在的一些情况

    崔琰二十三岁之前,任侠尚气,喜欢击剑,尚武事,跟颍川的徐庶一般模样,等到他二十三岁,因为崔家乃是清河大家,他被推举为乡正,就一改任侠作风,发奋攻读、

    一年前,崔琰觉得自己靠自学不足以成才,便去北海拜郑玄为师,三个月前,名士孔融就任北海相,他十分敬重郑玄,特别奏请朝廷在郑玄的家乡高密设置了“郑公乡”,然而这一代大文豪孔融虽然有志于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在用兵打仗、保境安民上是外行,每次与黄巾军交手都被杀得大败,不能保障四境,只能困守北海城

    北海境内黄巾猖獗,郑玄便带领弟子们到不其山避难,由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交通阻断,连买米下锅都成了问题,郑玄被迫宣布解散书院,让弟子们下山各自谋生路

    崔琰本想回家,但是由于战乱导致交通中断,不能向西回家,只能在青州、兖州、徐州一带周旋徘徊,后来在金良派去寻访贤才的中央军士卒帮助下才险而又险地穿过黄巾军的势力范围,到达襄阳

    崔琰本来觉得自己学业尚未有成,又觉得金良乃是武夫出身,不想拜金良为主公后来他去拜访同乡朱灵、陈琳的时候从他们那里得知金良的一系列贤明举措,便对金良刮目相看,同时又想请金良出兵,平灭青州黄巾,救出苦守山中的恩师郑玄,便待在招贤馆里等待金良的归来

    金良知道了崔琰的来意,却见崔琰只是行一般礼节,心中颇为不满本来想用之前对付诸葛玄那一套,迫使崔琰来拜自己为主公,但想想历史上崔琰在曹cao面前的不羁言行。知道这家伙是一个宁折不弯、吃软不吃硬的家伙逼迫的招数在他那里是行不通的

    陈琳看出金良心中的无奈,便低声说道:“崔琰此人贯通儒学,最重信义,非是忘恩负义之人,主公只需厚赐官位并择机出兵平灭青州黄巾,救出郑玄,崔琰必定感念主公的知遇之恩和救师之恩。必定会心甘情愿拜在主公麾下”

    金良想想也对不能以力服人,逼迫来的忠诚经不起考验要以德服人。只有让对方心服口服地对自己效忠那样的忠诚才经得起考验

    金良想到这里,便非常恳切地说道:“虽然现在寒冬将至,连天飞雪,非是用兵之际,但我敬佩你如此尊师重道,我愿意出兵平定青州黄巾,以救出郑老先生”

    金良如此爽快,崔琰却甚是不好意思,躬身施礼道:“若贤霆公将我家恩师从不其山中救出。我愿拜贤霆公为主公,肝脑涂地在,在所不辞”

    金良心中大喜,面上却淡然道:“我一是敬你尊师重道,二是敬郑康成公学儒慧海,即便你不愿拜我,我会照样出兵”

    崔琰郑重其事道:“君子一言。千钧一诺,贤霆公若救出我家恩师,我必拜贤霆公为主公”

    金良笑着摆摆手:“季珪,你且拭目以待,一个月内,我必定击溃青州黄巾。救出康成公”

    金良这么说,并不托大他已经从贾诩、满宠那里得到确切情报,管亥的青州黄巾准备攻打张辽防守的黎阳,因为黎阳是冀州的门户和黄河口岸,屯聚了大量粮食和金银财宝,管亥还特地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勾结黎阳附近的几个世家大族,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黎阳,平分黎阳城里的金银粮食

    金良早就看管亥的青州黄巾不顺眼了,既然他们敢送上门,金良就给他们惨痛的打击,再顺势拿下青州,救出郑玄只是顺势而为罢了

    金良又笑问道:“季珪,我愿荐举你为内阁吏部郎中,负责甄别人才,任免人事,不知你意下如何?”

    崔琰诚惶诚恐道:“贤霆公抬爱了,我自觉未有辨识英才的慧眼,恐怕耽误朝廷大事”

    金良哈哈笑道:“季珪,我知你善识人才,你莫要过谦了”

    金良现在对崔琰并没有多少了解,但从历史上来看,崔琰确实是有双慧眼当初,崔琰和司马朗交好,司马懿正年轻,崔琰对司马朗说:“令弟聪明贤能,刚断英拔,不是你能比得上的”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轻时没有名望,即使亲戚也大多轻视他,而崔琰常说:“他是大器晚成,将来的成就必定在我之上”涿郡人孙礼、卢毓刚入幕府,崔琰又评论他们说:“孙礼通达、刚正、简约而果断;卢毓清廉、机‘精’而明理,历尽折磨也不退却,都是能任三公的贤才”后来崔林、孙礼、卢毓都官至三公

    现在,崔琰已经二十七岁了,心智和看人的眼光都已经成熟,应该可以委以大任

    金良一直坚持着要推举崔琰为内阁吏部郎中,崔琰一直托辞自己现在学业未成,固辞不受,两人正陷入僵局,陈琳笑解道:“主公,我身兼少府之任,再来负责招贤司,力有未逮,不如让季珪帮我负责招贤司?”

    “招贤司?”金良诧异地问道:“这跟招贤馆有何区别?”

    陈琳笑道:“主公,我刚刚想到,不如把第一批从飞虎军里派出去招募人才的士卒以及第二批派出去招募人才的文吏整合在一起,再招募一些善能交际、口才灵活的兵士,组成一个名为招贤司的部门,负责招揽贤才、工匠、孤儿、流民,辖有招贤馆、集贤院,隶属于主公的将军府”

    金良大喜:“如此甚好季珪,你可愿助陈少府一臂之力?”

    崔琰稍微思索了一下,觉得自己不能再推辞下去了,不然金良肯定会对自己有其他看法,会影响自己救出师父,便慎重地点头道:“贤霆公,我只暂代其职,若是有适合的人选,我会马上让贤”

    p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