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窗》 (第1/3页)
转眼又到周末,沈哲去附近食堂吃完早饭,回到宿舍开始思考剧本的事情。 其实严格来说,剧本并不能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是为影视拍摄服务的,而文学中的小说却能独立存在。 但无论小说和剧本,塑造人物都是头等大事。小说塑造人物以叙述、描写为主,甚至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剧本却只能靠台词和动作,完全不相同的两码事。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到剧本里就变成了场面、情节、对话。 拓展武侠文化的影响力,影视剧又是必不可少的。 未雨绸缪,沈哲自学过一些编剧理论,加上脑中很多现成的影视剧提供对照,差不多可以胜任编剧工作。 因为知道梁师的武侠作品,除了他自己改编,换成任何人必然遭骂。 遭原著读者的骂。 彼时空那么多梁氏武侠影视,似乎都反响平平,并不单是导演或者主演的问题,也受制于小说本身。 或人物形象模糊,或素材不够丰富。 被翻拍次数最多的一书,好像也是越忠实原著,越不讨影迷喜欢。 到了后来,娱乐方式极度丰富时,更不常见了。 最深入人心的应该是93年张国荣版,导演于仁泰也是勉强拍摄。 当时找到梁师询问意见:如果愿意授权我们彻底改编,那就拍摄,不许伤筋动骨就放弃。幸好梁师同意了,才留下一部经典电影。 改编后的白发魔女电影,一度让于仁泰杀进了好莱坞,足见这部武侠片的分量。 对于大部分影迷来说,它是浪漫武侠电影的极致代表作。 让原著读者无奈的是,除了名字外,内容基本全毁,弱化了武侠色彩,突出浪漫的爱情。 以这版为基准有个好处,能吸引影迷关注武侠。 影迷和读者关注点不一样,赵薇拍时说:“如果是已经看过小说的读者,那么我则不建议他们再去看电影,因为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一个30万字的东西。” 小说依然停留读者脑海的现在,由旁人对原著动大手术,肯定会遭到读者激烈反对,他亲自动手最好。 沈哲也一直等着影视公司上门,对出售影视改编权并不抗拒,姜小楼首先找上来,还算是个不错的结果,总比海洋电视一口吞下武侠好得多。 大家都是聪明人,几句话点到便达成共识。 最后,姜小楼也说了部分实话:“剧本通过,拍摄日期不一定,沈哥你不要抱太大期望。” 沈哲心头恍然,影视公司囤积创意,不是太稀奇的事情。 没关系,他的主要方向是文学作品,等金庸大部头出来,看谁沉不住气。 …… 想了一会,发现时间已经过了八点半。 征文最后一轮题目昨晚已经放出来了,很坑爹,也很打脸。 不管文联官方出于什么目的,总算顺便为他也出了口气,沈哲心情很好,稿子很快有了决定。 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的名作—— 沈哲一边打字,脸上笑意掩饰不住,心中对那帮眼红奖金的作者满满的恶意。 因为这篇文章也很短,1200余字。 不但切合征文主题,还能恰好说中那些作者的心思。 短文设定极其简单:一间病房,一扇窗。 人物也只有两个: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连姓名都没有交代。 靠窗的病人热爱生命,凭借残存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描绘出一副窗外的美丽景色,激励自己勇敢和病魔作斗争。同时讲述给唯一的病友听,激发他活下去的欲望,点燃其生命之火。 在他看来,窗是两人共同的财富,景色自然也要分享。 “我们的房间俯瞰着一个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野鸭、天鹅……情侣在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公园尽头是一排商店……” 不靠窗的病人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看到窗外发生的一切。 他多想亲眼看看这一切,一个想法不可遏止冒了出来,为什么看到美丽景色的不是我呢? 为什么靠窗的不是我呢? 为这一想法困扰,他失眠了,病情开始加重,医生却对病因摸不着头脑。 这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无法入睡,忽然,靠窗的病人醒来,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慌张摸索电铃。 只要电铃一响,值班护士就会立即赶来,可以得救了。 不靠窗的病人已经被自私和嫉妒占满,眼睁睁的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渐渐的,靠窗的病人停止了呼吸…… 稍过几天,不靠窗的病人觉得可以开口了,正当得体的要求护士把他抬到窗口位置,气喘吁吁的向外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欧·亨利式结尾! …… “真的不得不佩服这些名家的笔力!” 沈哲赞叹自语,检查一遍,随即上传到页面。 一扇“窗”照出两种灵魂,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