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琐事三五件 (第2/2页)
探门,即所谓的见家长。没想到青青老家在农村,正巧夏忙,家里一大堆农活,当然要自告奋勇,取悦老人家。 “老戴这事做的靠谱。”沈哲评价道。 戴志学一摊手,无奈道:“然后,过了半个月,我就成这样了。” “我觉得值!” “值啥呀,是你自己不行吧,我小时候也干过农活,哪有你这么惨,整换了一个人。”陈泰不屑道。 “我从小在校园长大,哪有机会干这些……” “皮晒掉一层?”陈泰瞬间化身外科医生,毛手毛脚要掀老戴体恤,被一脚踹飞。 正调笑着,最后一个成员也到了。 楚飞燕礼貌道:“这位是?” “哈哈!” 沈哲和陈泰都笑,戴志学苦恼道:“飞燕,我一直以为你是正派人,不要和某个下九流学坏了。” “老戴?”楚飞燕愣愣,旋即微笑着说:“这真是有些意外。” 三人夹攻,戴志学渐渐抵挡不住,敲门声响起。 “给送水公司打的电话,我去开门。” 沈哲道:“正好口渴,来的正是时候。”喜滋滋的去拿林语菡送给他的杯子。 陈泰瞅见,道:“你又买一个?不让我赔了?” “赔什么?” 陈泰道:“水杯呗,放假前不小心给你碰掉摔了。” “我忘了……”沈哲忽然想起,这事好像什么时候和林语菡提过一嘴,送自己个杯子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忍不住马上短信询问。 “是呀,摔了一个,我没见你包里有,就送一个给你用呗。” “那你脸红什么?” “……热的!” 沈哲把手机揣回兜里,冲陈泰道:“必须赔偿!” 然后是例行聚餐。 和楚飞燕在一起,难免又要谈一些成功、事业什么的玩意。 “飞燕,从你的角度来看,我的两笔投资都是失败的,不过你所认为的成功也不是最好的成功……” “不讲回报率,那你讲什么?” “对信息掌握的多寡才是商人、官员、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所以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比如,我有一千万和你有一千万,投资后的效果绝对不同,你掌握的信息比我多得多……”
论起沈哲掌握的信息,深度上他是渣,广度上全世界独一份。 故此,他和楚飞燕这类人谈天向来是浅尝辄止,用离奇来压制专业,世界之力压制个人。 而楚飞燕在沈哲面前,就常常化身小学生。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将要到来的信息时代不可避免,是进步。 …… 2003-2004学年,是大学生文化小年,却是华夏文化大年。 文化部、华夏文学院、文联甚至考古方面……还有各种地方文化机构等,全都在征文、改编、穷堪典籍。沈哲打算再花上一年时间,把大学课程完成,然后“搬”走老先生那间书房的全部书籍。至于轰轰烈烈的文化复兴,不缺他这一位畅销书作者,能折腾的大把人在。 葡萄架又绿了。 老先生带着老花镜,手里半捧着。 “二十年后,这本书可以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小子,现在我都有些羡慕你了。” “先生过奖了……” 老先生微微摇头:“不算过奖,它有潜质。可惜我们国家太大,搞文学的太多,声音太杂。” 连续三个“太”字,然后一声叹息。 “如果在一个中小型国家,这本书的作者应该已经成了国民骄傲。” 沈哲挠头道:“先生,我更在意它的产值。” “产值?” 老先生一愣,笑骂一声:“胡闹,那劳什子够花就行,不用放太多心思在上面……嗯,主要是对你们这些畅销书作者来说,要有更高的追求。” “当然,你还年轻的很,慢慢来。” 沈哲正好把准备明年出国的想法告知,老先生听完很支持。 “只要课程通过,留学也好,游学也罢,都有益处。我看你这两年也没闲着,书是一本接一本出版,盆满钵满了,名声也不小了,是该做个回顾,再做个展望。这些东西能得到,就要能放下,否则那是累赘……” 忽然,转头问:“准备去法国?” “是。” “法国、意大利、英国、米国,近代文化都比较发达,有机会可以都去看看。” 老先生今天谈性很浓,说起一桩轶闻:“今年听从米国回来的几位作家说,如果你站在塔斯甘比亚小镇上喊一声我是shen,要么被待为上宾,要么被扔砖头,哈哈……” “夸张的说法?”沈哲笑道。 老先生摇摇头:“不是,人家真的很重视文化底蕴,我们说重视,其实还不够!” “你知道原因吗?” 沈哲想了想,试道:“政治原因?” 老先生赞赏道:“说出了大部分原因,如果你以官员的身份搞文化,地位不止如此。文武之道,在华夏自古正道就为官场服务,现在武道化身国家机器,文道也被数理化挤到边缘,成为娱人之术……” 说着说着,老先生声音有些低沉。 沈哲腹诽:您要这么想的话,我这两年干的都是娱人的活? 门铃响起。 阿姨从偏屋出来去开门,拿过来十几分报刊杂志。 沈哲起身接过来放到老先生面前,随意看看,竟然发现其中有一份最新的,笑道:“先生,您也看?” “呵,了解一下你最近在写什么文章。” 说到这本杂志,老先生首先拿起来,翻到后面。 院子里安静下来,老先生读的很慢,不时还会回头特意阅读某一段。 大半个小时后。 “和武侠关系不大,更像一篇历史演义。” 沈哲点点头:“差不多吧,老先生,您说如果一部演义小说的规模超过正史,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我们搞文学的认为好事,学术界就不一定了。” 他皱眉道:“我记得你宣扬的历史观,历史研究为当今服务,现在怎么畏首畏尾了?” 沈哲郁闷的“啊”了一声,他只不过随口一说。 …… 和读者见面,把连续三个短篇武侠放在一起,在武侠界终于爆发一轮热议。 而东方文化附于文章末尾的一则通知也火上浇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