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家子_第092章 忙于生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92章 忙于生计 (第2/2页)

直朝重庆方向走,沿途树木遮天蔽日,四面空旷无人,还有一条村道,在田间蜿蜒而行,途中经过好几座古朴沧桑的农家院落。

    别人散步,成群结队,我却喜欢独走一条无人之路,沿途的美景,为两口子独享,途中携手并行,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恋爱时光。

    有时忙着生意,吃饭晚了,错过散步时间段,到夜深人静,外面没什么人了,拉下超市卷帘门,我还拉着她出去走走,就在镇子里转悠一圈。

    夜幕下的黄果垭,古庙、古教堂、小桥流水处,所有景点空空荡荡,我搂着她腰,坐下来说:“今晚的黄果垭,属于我们两口子的古镇了。”

    没了旁人,她接受我的亲昵,笑道:“龟儿子想法总跟常人不一样。”

    这是搬家到古镇的第三年。

    天气变得炎热,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旺盛起来,古镇零售业进入旺季,旺旺超市营业额一天天增高,用刘玉芳的话说,从早晨起,屁股也难得粘一下板凳。

    生意繁忙,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帮忙打理铺子,联校实行坐班制,有时上完课,我提前偷偷溜出学校,到放学时,再回去搭载阳阳回家。

    每晚数着营业款,一家子乐滋滋的,每天家里的钱在增多,别的什么,她是否出轨,我是否继续出轨,什么感情不感情的,每天劳累着,也无暇去纠结太多了,用她的话说,只要生意好,只要赚了钱,再累也是有劲儿的。

    总之拖拽着两个女儿,阳阳还太小,把她从小学供养到大学,还得花费大量的钱,而丹丹随着年龄增长,体重日渐增加,我抱着上卫生间以及上下楼也有点吃力了,她才是家里的最大负担,两口子和气之时,经常讨论她的问题,当我们老了,搬不动她了该怎么办?阳阳嫁人后跟着去?不可能。进养老院?她肯定死活不愿意去,因为她从小就没离开过家人,刘玉芳也不乐意,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亲女儿,父母在世,不能让她孤苦伶仃过日子。

    为了两个女儿的未来,我们暗暗决定,趁着还年轻有精力,多挣一些钱。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靠开超市挣钱,虽说小有盈余,想积累更多的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何况一个女人独撑着做生意,相比镇上的其它几家超市,赢利能力并不算强。

    当然,我们赚钱的思路不同,刘玉芳主张日积月累,慢慢来,我主张利用手中仅有的现金,寻机干几笔大的,经常劝说她道:“人找钱,累死人,钱找钱,才来得容易。”

    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尤其在两千年初,没有过硬的人际关系,想靠仅有的钱去入股投资赚钱,谈何容易。

    囤积菜油大赚一笔,此时我们手头上有了六七万元现金,却不知该投到什么地方既能赚钱又没风险。

    机会终于来了,来自石河村的一个愤青。

    说来话长。

    这愤青此时二十来岁,名字很霸气,叫刘高,是刘玉芳的隔房侄子,爷爷辈为亲兄弟,关系很近的,两家人的老宅屋子靠着屋子。

    虽然关系很近,刘高的父亲刘应健却是个当地出名的烂仔,并非黑势力的那种,好吃懒做、吃喝嫖赌而已,用当地人的话说,是个不成器没出息的人,而刘玉芳这边一家子很正统,于是两家人虽然有礼尚往来,感情却并不深厚。

    后来刘高的父亲守着土地不种庄稼,在当地混不下去了,夫妻俩远走高飞,刘应健出海打渔,老婆在岸上的商店里打工,没几年,刘应健将打渔挣来的钱用以赌博嫖娼,花了个精光,两口子离婚,各自东西。

    刘高十二岁就跟随父母在外漂泊,在沿海一带上了一年学,再也读不下去,开始流浪于街头。

    总之,刘应健自觉一辈子没出过头,希望把儿子培养为真正的混混。

    居住在海边城市,外来人口占了大多数,什么样的人都有,老爸如此暗示,儿子当然浑身来劲儿,从十三岁起就在街头打打杀杀,到十四五岁时,外貌接近成人,已是个老江湖了。

    半年前的某日,刘高突然出现在旺旺超市,掏出一支软中华甩给我。

    他离开本地时还是个孩子,此时样子完全变了,身材较高,笔挺的标枪一般,身着一线品牌之服饰,二十来岁的人,表面看起码有二十五岁,尤其鼻孔耸动,双眼放光,浑身上下,透出一股杀气和霸气,一看就像个道上混的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