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争道入巷 (第1/2页)
第三章:争道入巷 牛车外一阵喧哗,谢安醒来观察到底发生何事。 这会刚经过了朱雀桥,秦淮河畔的宫城御街东面,就是乌衣巷。 不仅谢家住在乌衣巷,当今晋朝的中流砥柱,北方士族首领琅琊王氏也住在乌衣巷。而车外,与谢家牛车并道而行的那位,是孔子后世孙孔氏的子弟。 两辆牛车停在巷口,僵持不让。 这巷口的守卫一时有些慌,这两车相遇,谁先进乌衣巷,是有规矩的。 门户高低、官衔、声望……无不是谁的车先行的标杆。 可偏偏这孔家刚有两位大人因平乱有功升了大官。 但这谢家虽刚过世了位豫章太守江左八达,族中却仍有一位吏部尚书。 守卫左思右想犯了难,正要请两位车上的大人自行商议,却不料性格粗豪不羁的谢奕已经与孔家的孔严互不相让了。 仿佛若是谁让了道,就于门户名声有损。 谢安就是被大哥和孔严的斗嘴声吵醒的。 谢奕冷冷道:“你们孔家最近升了两位大官,眼睛便长到头顶了么?” 孔严无辜道:“哪有哪有,小弟不是正忙着回司徒府向司徒大人汇报公务么?麻烦无奕兄让让。” “我家三郎饿了,要先一步回家吃饭!”谢奕丝毫不让步。 “无奕兄在剡县做七品县令可做得逍遥,苦了我这在京师做这司徒掾,日日不得清闲啊!” 孔严手扬书卷,做辛苦状。 司徒掾是司徒之幕僚,做些文书工作,孔严虽口中喊苦,却异常得瑟。 因为当今的司徒是王导,琅琊王氏家主,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孔严与谢奕两人年纪相仿,在少年时已结识,现在看来是旧怨积累,久不相见,你一句我一句,暗暗有了火药味。 都是门户惹的祸。 东晋时没有科举,选拨人才全靠九品中正制,门户高低直接决定大多数人的命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同是士族,同是七品官职,孔严在京师权臣身边为官,而他谢奕只能外放小县,相较之下,谢氏在士族的地位之低。 也难怪大哥要争道了,免得旁人认为谢家刚失了一位江左名士,就以为后继无人,妄想能将谢家再踩低几分。 谢安在前世去过一次南京,但那乌衣巷是现代人重修过的,被当作了旅游之所,狭窄得很。 东晋时的乌衣巷可谓是一个贵族居住区,装下南渡各家士族的大宅,就算是刚刚入了士族阶层的谢氏住宅也占了将近十亩地,差不多就是后世的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吧。 这些都是大哥告诉他的,江南宅院多园林景致,但谢家没富裕的钱修整建筑,人口又不多,大宅里空落落。 谢安从车帘缝中望见乌衣巷的巷口,有卫兵把守相当于门卫了,这里住的都是权臣世家,出入总要照应着, 建康城在东吴孙权时开始经营,那时的乌衣巷还是禁军驻扎之所,因禁军着黑色军服,所以才被称为乌衣巷。 自从衣冠南渡,北方士族在乌衣巷定居,使得这里的肃杀之气缓和,秦淮河畔商业也随着北人到来而逐渐繁华。 至于临近的十里秦淮此时没有管乐丝竹与浓艳歌女,但附近应该就是市坊,远远地还能听到叫卖声,若进巷就听不到了。 乌衣巷可谓是市区黄金地段,闹中取静,有钱也买不到。 既然都是士族,自己的大哥与同龄世家子弟的争吵,当然也不会如市井小民般粗鲁。 谢安打着哈欠听着两位青年才俊从暗讽明嘲,再到溯及童年往事,愣是一个脏字都没有,当真文雅。 看来外放剡县的日子,除了审案管理地方事务,话痨大哥可真真憋坏了。 “无奕虽不才,但我家三弟,四岁初成行书,诗文亦踏入门径……” 大哥你这个炫弟狂魔啊,谢安不禁扶额。 “待我家三弟行冠礼、评品时,定然不会如你我这般才区区七品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