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六章 实业帝国(三) (第2/2页)
会收购,但最多的还是需要到国外收购造船厂。为什么除了设施设备国外造船厂较为先进之外,还有就是国外造船的观念和管理能力更符合世界发展。为什么后来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内陆续倒闭了近200家大型造船厂,就是因为这些国内造船厂的管理概念和生产经营有大问题。 经济危机发生,经济衰退,船东弃船,订单稀少,造船厂就活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他不会多元化经营,大多数造船厂经营最主要的生产船型就是货轮,在客轮、游艇等方面专研不够,除了技术原因,其自身的管理、经营概念限制了他们。 国外同时期需要出售的船厂不少,特别是伯利恒钢铁公司下属15家造船厂就有意出售。而且对于伯利恒钢铁公司刘思本身也很感兴趣,毕竟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SteelCorp美国第二大钢铁公司。公司的前身Saucona钢铁公司于1857年在伯利恒南部成立,1861年更名为伯利恒钢铁公司,1904年由伯利恒钢铁公司、联合铁厂和其他几家较小的公司合并组成。主要奠基人是查尔斯·施瓦布。公司(总公司设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成立后的最初几十年里,主要生产煤、铁矿石和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炼钢年产能力达到110万t,1925年达到850万t。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公司全部转为生产钢板,下属15家造船厂共建造了1127艘船只。1958年炼钢年产能力达2300万t。1982年公司亏损15亿美元,从而终止了拉克万纳厂的炼钢生产,关闭和出售了一些轧钢厂和造船厂,雇员人数减少了一半。目前股东资本投资达12.383亿美元,钢铁生产部分职工人数18300人。粗钢年产能力为1043万t。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开始多样化经营,进入塑胶、化学产品和有色金属矿石等领域。
公司设立审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赔偿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和董事委员会。公司所属企业分为两大部分:钢铁生产部分和非钢铁生产部分。公司钢铁生产部分下属分厂有雀点厂、伯恩斯港厂、伯利恒厂和斯蒂尔顿厂以及伯利恒建筑型材厂、宾西法尼亚钢铁技术公司和铁矿、煤炭生产部门。产品销售由该公司的33个销售机构和外国的销售代理机构来实施,出口量占其产品发货量的5%左右。净销售额的98%来自钢铁生产部分。 为了改善财政状况和提高股值,伯利恒钢铁公司实施了全面重组计划,包括在1996年出售和关闭不赢利的企业,提高伯恩斯港厂和雀点厂的粗钢生产竞争力。 对于伯利恒钢铁公司,最看重的就是其大公司的研发能力,特别是对于低品位铁矿冶炼技术的看中,刘思才有意收购伯利恒钢铁公司。不过,这些都太远,国内这次国退民进国营资产重组刘思都还没搞定了。 刘思不想旗下造船厂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过这样的可能性很低,因为刘思不打算成立多大规模的造船厂,年生产在100艘各式各样的船型就OK了。即将成立的新源航运每年交给新源重工旗下船厂就够养活了。 工业设备制作公司被国资委、各省资委推向市场的更多,刘思从胡少哪里拿到的资料有近2000多页,一张A4纸介绍两个公司,包括目前的情况,经营生产范围等信息。 刘思看着头疼,就放下了。这类活儿就还是等专业人士来做吧。为了这次国内产业的组建,刘胜强帮着刘思让香港猎头公司在香港聘用了200多个专业的评估,专业的谈判收购团队。如果囊括签约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这次从香港来内地帮刘思收购和重组国内公司的人员将超过3000人。这3000人算是精英,得益于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把亚洲金融危机战火烧到香港来的缘故,做***的香港,破产的有外贸组成部分的公司损失惨重,破产倒闭的中小企业公司不下400家。 这3000人精英,有许多都是从金融危机破产企业中招收的职业经理和一些原企业家,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被收购的国营企业在初期快速的精简管理层,同时建立先进的管理体系。 为了能够真正的完成目标,此次3000人的精英分为含有会计师、律师、评估员、职业经理人……在内共计218个团队。 如果不细分,按照这次参与控股收购国营企业的目前刘思旗下企业分类,主要分为新源钢铁、新源重工、新源矿产、华帝控股、新源制药、新源粮油、新源航运、新源仓储、新源建材、新源能源、新源纺织、新源建筑、新源不动产、新世界百货、新源化工……十余个主体团队。 其实新源体系或刘家企业体系中还有很大的一个漏洞,那就是金融行业。不过国内金融不可能当前就开放,特别是银行方面,因此,完善刘氏家族产业链中关键一环金融环只有通过在香港收购以及在国外收购有牌照的银行来完善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