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型泛用型机甲MI-01Shadow (第1/2页)
[[[CP|W:479|H:400|A:L|U:http://file2.qidian/chapters/20143/25/2460349635313402661152593125326.jpg]]]随着SEERS科技的不断扩散衍生,人类已取得对地球上BETA的绝对压制权。但随着地球上战事的日渐平静和各国对重建地球计划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国削减军费的议案也被提上日程。传统的SIT确实有远远凌驾于昔日战术机的战斗力,但也因为采用了大量尖端技术而成本很高且维护保养上花费不低,在有乌托邦提供无偿支援的条件下自然可以大量装备,但是当乌托邦自身也开始转向新的资金渠道时,各国都不得不开始考虑依靠自身国力在有效的预算下保持足够的军力,虽然BETA已被压制但是出于种种台下原因,今后未来相当长时间仍然将有零散BETA侵袭会是各国安全上的主要问题,所以对BETA战性能仍将是设计的第一考虑因素 不过传统的地面战车已经被证明在对BETA战中生存率过于低下,搭载高能防护力场的成本同样并不便宜,而战术机的性能也不能满足新的技术条件需要。于是有人提出了开发新一款新型介乎于战术机和装甲步兵间的新型武器的呼声,并很快被国联圈各国接受并付诸实施,新机体定名为MobileInfantry(机动步兵) 其实类似的计划早在80年代欧洲陷落战时就已提出,不过限于当时欧洲崩溃的技术条件和预算不足外加一些当时的技术限制问题,该计划未能投入实施,不过如今在得到SEERS科技的豪华技术后备支持下,该计划得以完备奢华实现 该机体的设计要素是既能满足搭载电磁炮和重型激光炮等重武器需要也要具备一定跟BETA大型种的格斗近战能力,因此机体比起传统装甲步兵外骨骼体积放大是必须的,但又不能跟战术机级别的SIT重叠,于是设计人员在经过一定技术类推后,敲定了适中的8~9米范畴。同时也是类似战术机那样的人形结构,结论认为该机型结构不但可以在战斗中灵活换装不同装备并具有近战rou搏功能还可以在非战斗环境下具备多用途的细密作业的能力实现成本使用效能最佳优化,进而提高效费比,以实现议案最初的核心目标“降低成本和多用途化” 同时作为一款高机动兵器,其机动性能对于在BETA战中提高作战效能和保证生存率至关重要,当然要放在首位。好在如今微型核反应堆技术已经完善可以保证机体的长期无补给条件下高强度运作,进而达到过去难以想象的作战持续时间,所以该技术推动顺利。结合了来自离子加速器和力场发生器的技术实现了缩小尺寸下将输出提高一倍,它尺寸的重新设计也让推进装置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方案:包含两条小型矢量喷射轨道、反重力装置和一系列兼具散热功能的姿势制御喷口,与MI机体一体化的跳跃包相比旧时代战术机TSF的可分离式式重型跳跃单元来讲非常轻盈,在牺牲了瞬间加速性的同时换来cao作性的上升和安定持久的推进输出。背包的顶部预留了一个由多层抗震结构保护的长方体空间,允许驾驶员追加其他诸如强化冷却装置,追加喷射推进剂或者氧气罐以进一步提高自持性能的升级装备,指挥官和斥候型号则通常会选择长距离多向通讯装备。最新下线的一批MK12批次则在小腿后侧也增设了微型喷射器,配合MI机体本身自带的陀螺稳定腿部组件用以进一步提升机动性并提供更稳定的着陆姿态。 同时面对BETA最辣手的镭射攻击和近战物理冲撞撕咬破坏,作为一款中型机体的MI也需要保证足够的生存率,虽然体积的限制使其无法像大型的SIT级那样搭载完善的PS装甲和能量护盾,但是设计人员还是竭尽所能地为其整合了大量有效的高级防护技术装备,选择在细节上下狠功夫。首先,不同于大型机体SIT在机体周围产生的持续性球形偏转立场,MI的护盾发生器将能量集中在装甲表层,并通过一套触发式动能传感器将能源输出瞬间集中在被击中部位及时段以减少耗能。即便一次重光线级的重镭射离子脉冲使得护盾失效,它也无法穿过全覆盖式装甲表面的铱镀层对内部的电子管线乃至核心AI本身造成伤害。从外型上来说,装甲板借由精心计算过的棱角和弧度以进一步提高‘跳弹’概率,尤其避免比较要命的突击级冲撞和战车级缠咬。装甲板本身的材质也发生了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