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总统_第十章 中德结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中德结盟 (第3/3页)

行列。威廉二世曾经对意大利国王说过:“我在位多少年来。我地幕僚们欧洲地那些君主们总是把我地话当作耳边风。要不了多久,有我伟大的海军做后盾,我地话就会有人洗耳恭听了”。1898年德国国会通过了扩充海军的法案,其中明确地指出:“建立这种强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必须使其自己的优势有受到破坏的危险。”威廉二世异想天开的行动无强烈地刺激了“最伟大的海权国家”英国的情绪,虽然德国并无意对英国发动战争,但却没办法阻止英国人不往这上面想!此后英德关系逐渐开始紧张起来。不过德皇对外扩张的政策不光是瓦德西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霍尔斯泰因等人狂热捧场,以斯土姆为代表的一大批资产阶级工业巨头们更是欣喜若狂,他们垂涎欲滴地注视着海外市场。

    事实上,在德国人眼里,处于优势地位的中国陆军在战争一开始就要和德国结盟,这是让施利芬和好多德国将军没有想到的。施利芬曾给德皇威廉二世打过报告,“按照我们的估算。中国陆军可以用于作战的总兵力为50万人左右。不论对俄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对德国来说,都只有好处。

    但是,接见完曾广钧。威廉二世并没有立即表态,他和他的大臣们回到了无忧宫的瑰丽的首相厅,那里天花板上装潢富有想象力,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室内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辉煌璀璨。威廉二世的目光落在了墙上的一幅油画上。

    这是整座首相大厅里最炫目的一幅油画,画面上,身着铠甲手持火焰剑的天使长米迦勒正在指给头上悬浮着十字架地一群身披铠甲手执剑盾长矛的女神们看,远处的一头巨大的带翼红色巨龙口喷火焰,踩着闪电,正率领着一群明显具有东方神话特征的怪兽在空中乘着滚滚乌云呼啸而来,向欧洲逼近,乌云下面,则是熊熊燃烧的城市。这幅油画是德国著名宫廷画家赫尔曼克纳克福斯根据威廉二世的一幅草图绘制地。画中地那些身披各色不由甲冑地美丽女神。和狰狞地巨龙怪兽形成了鲜明地对照。她们分别是欧洲各强国地守护神。在画面上从右到左分别代表法国德国匈牙利俄国奥地利英国和意大利。天使长米迦勒似乎在号召她们拿起武器。一同和那条红色地巨龙进行战斗,保卫她们所守护地城市和家园,威廉二世对根据自圣经的“创意”所诞生地这幅名画一直十分欣赏,曾经将同样地画大量赠予欧洲各国王室亲戚。连各国驻柏林使馆都有。

    威廉二世对着墙壁,看了很久画,像在思考什么,大殿上寂静无声,没有人说话。过了二十分钟,威廉二世突然转身问群臣:“如果我们不和中国人合作,沙俄帝国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崩溃的话,欧洲最大的受益国家将是哪一个国家?”

    德国首相德皮洛夫说:“陛下,是英国。我想如果中国不和德国合作,将会和英国人合作。俄国是英国的敌人。俄国失败意味着英国的威胁减少了。而新兴的中国即使取得了胜,英国银行家的金库里现在还锁着大量的中国债券。”

    威廉二世说:“英国要是和中国合作吞并沙俄,对德国的世界战略将是沉重的打击。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考虑,重新确定和中国这条东方的大黄龙的关系呢?”

    德国首相德皮洛夫回答说:“殿下圣明。现在各国都打着干涉布尔什维克的旗号,想在俄国分一杯羹。而布尔什维克和中国的关系最为紧密,中国又牢牢控制着远东和被修复后的西伯利亚铁路,直通莫斯科,如果和中国人结盟,将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威廉二世于是最终决定和中国人结盟了。

    与此同时,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06年2月宣布全国为军营,并成立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军事机关和各条战线,委员会主席是托洛茨基,总司令是瓦采季斯。3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统一领导全**事政治和经济,变本加厉实行战时**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

    在沙俄,布尔什维克的罪行是罄竹难书了。不仅作为一个阶级的富农在集体化运动中被彻底消灭,摧毁东正教,原本就是无神论的布尔什维克的主要宗教政策。契卡大清洗期间,还有165000名神父因传教被逮捕,其中的106000人被枪决。

    为应付将来战争中可能出现叛徒民族,布尔什维克提前对那些不可靠的民族进行重点清洗。最不可靠的是波兰人,其次是乌克兰人,在集体化中疯狂反抗的高加索诸民族和中亚各民族也许最危险。受害程度最深命运也最惨烈的叛国者,是高加索人。集体化期间,先天热爱骑马的高加索人不愿被剥夺养马的权力任何马都是集体财产,个人不得拥有,大批反抗者被当作富农遭**灭绝,大清洗期间,高加索最严重的“问题民族”是车臣人,全体车臣人和他们的邻居印古什人被押上火车赶出故土,发配到中亚和西伯利亚。这个当时不到40万人口的山地民族,1万5千人被枪毙,3万人被“牢改”,5万人被“劳教”,10万人死于“西伯利亚建设”。但这个叛逆民族,在“东迁”的死亡之路上,一些新的生命降生并顽强地存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9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