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星空文明_第九章 关于黑洞的论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 关于黑洞的论文 (第1/2页)

    在《Nature》上,科技类的论文一般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学术论文、研究报道和通讯。这些论文都有篇幅方面的限制,并不是说你想写多少就写多少的。

    由于版面有限,所以要求作者投稿时对论文的页数做出限制,对文章的内容来说就必须简明扼要一些,尽可能简洁的将研究的要点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

    这样的文章其实非常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底,书写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每个字句都要经过仔细推敲,相对来说耗时也会多一些。

    周晨的英语水平还算过得去,大学时期便过了英语六级,不过要将自己这篇极具专业性的论文翻译成英文,难度还是不小。

    这就好像翻译一篇文言文和翻译一篇用文言写成的佛经之间的区别,前者是单纯的古今对比,据词翻译,难度会相对较小,而后者除了要懂得文言的翻译外,还要深刻懂得佛经当中蕴涵的佛理,没有一定的修为实在难以胜任这项工作。

    周晨的论文关于黑洞,而黑洞是什么,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而麻烦的是,这类论文往往都会涉及到复杂的运算,所以想让它变得不怎么生涩难懂,难度是非常大的。

    周晨知道,一篇好的科技文章,不仅要让本专业的人能理解,还要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至少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意义,这就要求文章的开头必须开宗明义,让读者一眼看懂文章的背景,内容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这篇论文注定了只能在小圈子内流传,也就做不到科普效果,无法引起社会效应了。而这类文章,是不太容易通过《Nature》的审核的。

    这大概是他这篇论文的最大硬伤,而且还是无法弥补的硬伤。他只能用自己严谨的专业性来挽回这方面的不利了。

    ……

    晚上九点,夜色一片朦胧,如一块浓稠的墨砚泼洒在天空中,让人看不清它背后若隐若现的繁星。

    周晨的论文终于完成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错误之后,周晨将它制成PDF文件,试阅了下效果。

    嗯,不错,算上参考文献一共7页的论文,看上去整整齐齐,隔着显示屏似乎都能够闻到油墨芳香的味道。

    标题是《关于一种特殊黑洞状态及“极端克尔黑洞”与“宇宙监督假设”的联系》,名字起得很长,翻译过来有一种不明觉厉的冲击感。

    周晨对这个名字非常满意,隐约中展现出了作者的逼格。

    下面是作者的名字、地址,及联系方式。

    接着是摘要、关键词,然后是正文部分。

    正文中周晨层次分明的运用层级标题对文章进行了切分,主要讲述了两大块内容,分别是特殊黑洞的状态和它的数学模型,以及“极端克尔黑洞”与“宇宙监督假设”之间的联系。前者是周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后面则是新添加上去的内容。

    在论文当中,周晨先是通过一组组复杂的数学偏微分方程运算,结合度规张量等描述了在极端克尔黑洞环境下的局部时空几何性质,然后又用数学工具重新推导论证了黑洞的几大定律,最后严格得出“宇宙监督假设”即“黑洞第三定律”的准确数学推导。

    这些结论,放在关于黑洞的基础理论研究当中已经是硬邦邦的新成果,如果公布出去,绝对是一场轰动。

    “宇宙监督假设”即是“黑洞第三定律”,多少年来,有多少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苦思冥想,它所背负的学术价值,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宇宙监督假设”的核心内涵是假设宇宙间存在一个监督者,使黑洞的奇点不能裸露到外面。它脱胎于欧洲的文化传统,据说在古罗马时期,欧洲的城市里会有一名监督官,他不允许任何人不穿衣服走在大街上。

    英国科学家彭罗斯认为,黑洞的视界就好比是“衣服”,为保证时空中的因果性,宇宙应该有一个“监督者”,他不许奇点和奇环“不穿衣服”裸露出来。正因为有视界的存在,黑洞外的人才得不到任何来自黑洞内部的信息,当然也就看不见洞内的奇点和奇环,不受它们的“不良影响”,这样,因果性才不会被破坏。

    但“监督者”是谁,彭罗斯没有说,就像大气层被发现前,有人提出“自然害怕真空”一样,实际上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