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奔袭高陵城 (第2/2页)
统领这五百齐军的,正是赵东阳。原来他们已于昨夜二更,夜色掩护之下在上游悄悄渡河。渡河之后即寻了一个村落,蛰伏起来。直到天明,才向东北方向的高陵行军。这样就巧妙的避开了李孝昌的滩头防线。 同时,赵东阳派出一支百人左右的骑兵分队,埋伏在高陵与东渭桥的驿路上,专门截杀唐军往来信使。李孝昌向拓跋思恭求援的两拨骑兵,都已被这伙人送去见了阎王。 由于敌情不清,拓跋思恭不敢全军出击。只让弟弟拓跋思忠领一千骑兵迎战。并叮嘱谨慎行事。拓跋思忠远远望见那股齐军,就让手下摆好阵形,随时准备发起冲锋。但没想到,对方发现自己之后,竟然停止行军,亦列阵而待。 拓跋思忠判断这只是一股先头部队。此时按兵不动,定是在等待后面的大队人马。他不敢大意,连忙将这个信息传递了回去。 拓跋思恭收到消息十分紧张。如果有五百人规模的先锋部队,那敌军总数最少也得有五千人。与自己的兵力不相上下。看来即将有一场苦战。就在这时,他接到了李孝昌的求援信。信中言辞激烈,责问为何见死不救。拓跋思恭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齐军同时向李孝昌和自己发起了进攻。那么敌人前锋此时按兵不动就能够理解了,他们是在等待自己出兵增援李孝昌的时机。 拓跋思恭连呼“好险”。幸亏李孝昌的求援信现在才到。如果早一点到,可能自己此时已经在增援的路上了。到时这股齐军若是突然杀出,自己猝不及防,定会损失惨重,一败涂地也说不定。 拓跋思恭当即修书一封,告知李孝昌自己也遇到了贼军的攻击。贼兵众多,一时难以分兵相救,要李孝昌务必坚守。待自己获胜之后,再去解救。 “谎话连篇!”李孝昌将拓跋思恭的来信撕成粉碎,当着党项信差的面,怒斥道:“我在前线,他在后方,他遇的哪门子贼军?还说什么‘贼人甚众’,放屁!如果真有那么多贼军,能从我眼皮子底下过河去打他?”
“确、确确……”这党项人不知是汉话说不利索,还是紧张的,半天没说清楚一句话。 “好了别说了!把这封信带给拓跋思恭!”李孝昌将一封信扔给党项信差。正是当初在齐军细作身上搜到的那封。 李孝昌这时已经彻底相信那封信所透露出的信息了。拓跋思恭一定已经跟朱温勾搭到了一起。此时见死不救,就是铁证。 这时壕沟已经被齐军填平了好几处。随时都可能进入残酷的短兵相接。李孝昌开始考虑要不要退兵了。拓跋思恭就在自己身后。万一党项人彻底投靠了黄巢,从身后包自己的饺子,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李孝昌终于下定决心,他叫来李孝恭,准备商量退兵事宜。 “退兵了!终于退兵了!”李孝恭一进帐就兴奋的喊道。 这可把他老哥气得够呛,怒斥道:“混账东西!打了败仗竟然把你兴奋成这个样?” 李孝恭被骂得一愣:“谁打败仗了?是朱温退兵了!” 原来,朱温军虽然填好了战壕,却并未对壕沟后面的土墙发起强攻。反而全军后撤,沿着渭河向上游转进。 这是什么情况?李孝昌竟然看不懂了。填了一上午的土壕,好不容易填好了,最后竟然不打了? 李孝恭却认为这事不难理解:“贼人毕竟是些乌合之众,一定是指挥出现了反复。早上填壕,是为了正面强攻。后来觉得强攻损失太大,就又想绕过防线攻击我们的侧翼了。” 李孝昌觉得如此也说得过去。于是命全军不得松懈,盯紧齐军的动向。同时将防线东侧的一千骑军全部调往西侧。 四千齐军在鄜延军的注视下,绕过防线。他们竟然没有理睬鄜延军薄弱的侧翼,而是向西北方疾驰而去。 原来,拓跋思恭才是这次齐军攻击的真正目标。 一千步兵填壕,不过是一颗烟雾-弹。休息了一上午的三千骑兵,才是真正的攻击主力。 拓跋思恭命全军严阵以待。未曾想等了半晌,却未见敌人大队人马。反而等来了李孝昌的回信。他拆开一看,心说不妙,贼人竟然使了离间计! 这边自己猜测中的敌军大队人马迟迟不至,那边友军战局越来越艰难,拓跋思恭开始怀疑这突然出现的五百敌骑不过是一只疑兵。就是来迷惑自己的。因此才迟迟不战。只要一战,就会露怯。 拓跋思恭想清楚这些,终于决定派兵援助李孝昌。只有解了鄜延军之围,才能为李孝昌释疑,化解敌人的离间之计。他派族弟拓跋思谏、拓跋思孝各领兵一千,总共两千骑兵,直奔东渭桥,援救李孝昌。 同时拓跋思恭下令,要拓跋思忠立即主动向那五百齐军发起进攻。 此时高陵城,已经只剩下大约两千党项兵。拓跋思恭还不知道,他马上就将面对五千齐军的疯狂围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