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阴魂不散的朱珍 (第2/2页)
声巨响。好似什么东西折断了。赵东阳坐在帐中听了,不禁眉头紧锁。 不一会,一个牙兵跑了进来,报告说:“黄将军怒断辕门而去。” 赵东阳听了,强压心中怒火,只说了句:“知道了。” 行军司马刘知俊在旁问道:“爷帅,黄将军求战,这是好事,为何不允呢?” “你忘了沛县的事了吗?” “可当初突将都在沛县屠城,爷帅并未责备,如今到了萧县,怎就不准了呢?沛、萧二县,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你记住,杀戮不是目的,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杀孽,还是能少造就少造一点的好。” 刘知俊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 萧县城中守军人数本就不多,又被困了多日,早就没了斗志。齐子都百梯齐架,很快就登上了城头,斩落吊桥,打开了城门。 这回首先冲入城中的是寇彦卿的虞候军。虞候军进城之后立即封存府库,包围了士族豪门的宅院。这其实是一种保护措施。以防军士趁乱劫掠富户。 宣武军又在四门贴了安民榜文,又将从时溥手中夺来的粮草熬成大锅的米粥,在萧县城中设了几个粥厂舍粥,赈济已经饿了多日的城中百姓。城中很快就安定了下来,百姓无不对宣武军交口称赞。 赵东阳在萧县呆了没几天,就听说庞师古在南边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了宿州城下。宿州刺史张友投降了宣武军,被朱温予以留任宿州。 另外,由于时溥在吴康里大败,围困徐城的兵力也已撤回了徐州。郭言、李璠等人得以脱险,此时已经踏上了返回汴州的归途。
而滕县的李思安,也刚刚传回消息,说青子都已经过了沛县,不日将到萧县与赵东阳汇合。 接连的好消息让赵东阳感到振奋,他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对彭城展开最后一击了。可就在这时,他忽然收到了一封朱温的亲笔信。 在信中,朱温先是肯定了赵东阳的战功,祝贺取得“吴康里大捷”。继而话锋一转,要赵东阳暂时不要急着进攻彭城。朱温打算亲临萧县,指挥对彭城的进攻。 朱温突然要亲自接过战争的指挥权,让赵东阳感到十分不解,不知道朱温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赵东阳想不明白的是,自己若是出师不利,临阵被换帅也算情有可原。可事实是他连战连捷,眼看就要发起最后的总攻。这个关键的时刻,朱温为何非要大老远的从汴州赶来,亲临前线指挥呢? 赵东阳又找王析问计,王析听后表情严肃。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大帅认为与时溥决战事关重大,交给别人不放心,所以他希望亲自指挥。” “另一种可能呢?” “他已经对你有了戒心。不想你手握重兵,又占据大州。” 是了。赵东阳在心中暗想。朱温一定就是因为这个理由。他怕我有了徐州之后,便不再听他的调遣了。这个老狐狸! 赵东阳回忆了一下历史上的情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历史上,在吴康里大败时溥的,是早被赵东阳干掉的那个朱珍。朱珍也是屯兵萧县,准备进攻彭城。当时同样收到了朱温的指令,朱温说打算“自往临之”。朱珍听说朱温要来,诚惶诚恐,下令各军严整军备,修葺马厩,以待朱温亲临。 但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发生了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 当时朱珍的副将正是李唐宾。朱、李二人虽然作战配合天衣无缝,但关系却一直十分紧张。恰逢此时,李唐宾手下有个部将修葺马厩失期,被朱珍严惩。李唐宾为部下出头,去找朱珍理论,结果朱珍竟然“拔剑斩之”,亲手杀了李唐宾。 朱温得知此事大怒,想下令惩治朱珍,但被军师敬翔劝阻。在敬翔的策划下,朱温先是佯装收押了李唐宾的妻子,表示支持朱珍的举动。然后亲临萧县,在朱珍迎接他的当场,就将朱珍斩杀。 一个为朱温立下汗马功劳,手握重兵的头号干将,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朱温除掉了。 赵东阳如今回过头再看那史书上的冰冷记载,从字里行间看出的都是“阴谋”两个字。朱温为什么忽然决定亲临萧县?朱珍为什么一听说朱温要来,就“一时冲动”杀了李唐宾?朱温杀朱珍仅仅是“责以专杀”,想为李唐宾讨回公道吗? 一个接着一个的疑问,让赵东阳的神情有些恍惚,他仿佛看见了阴魂不散的朱珍,正躲在阴暗处朝着自己冷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