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信息心理战_6.以战促宣美利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6.以战促宣美利坚 (第2/2页)

战争,表面上他是在跟伊拉克打,但是实际上,它形成了连续的新闻效应,介入到其他各国的新闻传播中,造成了更广泛的影响。

    表面上这是一种主从关系,似乎后者只是一种副产品,是衍生出来的,但是其实后者才是它的主战场。

    所谓杀鸡儆猴,它的着眼点是猴而不是鸡,你可能会说了,是它杀鸡我主动跑去看的,又不是它把鸡拿到我面前才杀的。

    但是,你有没有不看的可能?

    杀鸡的行为和猴看的行为如果是一种必然关联,它就很可能是以后者为目的的。

    又有人说了,难道就为了在中央台播几条新闻,才和伊拉克打仗,那美国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吧?

    要知道,从打口水仗到最后的军事打击,收拾残局,整个过程的持续时间长达两三年,是连续剧一样的,你不可能播一半就不播了,也不可能中间跳过关键的一段不播,而且由于信息量极大,新闻源不在掌握,新闻具有的时效性这些特点,很难对其进行扭曲和掩盖。这就形成了一种信息流动的正规军效应,无视中介手脚的同最终接收者建立了联系。等于是隔空对亿万人民进行对话,宣传己方的价值观,它完全不是几条新闻那么简单。

    从心理学上来说,它制造了一种围观暴力,对围观者的心理作用要比当事人更大。

    它的作用,也决不是儆猴这么简单,它固然有武力威胁的成分,更多的却是在证明自己的正义性,先进性,展示那种将会取得胜利的趋势,在信息接受者的心中造就一种固有的理解模式和心理倾向,不战而屈人兵。

    而海湾战争真的让美方付出了多大代价吗?完全没有。

    这一战打的非常轻松,就像以大打小那么简单,它似乎更像一个军事产品宣传会。

    所以战后,各国军方都受到震动,他们不关注是不可能的,而关注之后,又不得不改变。

    以中国为例,就迅速调整了战略和战术思想。

    那么,这种军事调整肯定是向着更强大,更先进的方向调整,这是美方想达到的效果吗?

    首先,军事变革是日久建功的,不会一蹴而就,而且变革期转型期也正是一种虚弱期,空窗期,不是一变就强了。

    其次,中美在核战理论的制衡之下,基本没有常规战的可能,也就是说你就算发展了,其实也是用不上的。

    而更重要的,你认可了我的先进,以及附带的理念,从民间到高层,就会形成一种以我为目标,进行学习和转变的倾向,这是一种十分长期和宏观的利益,不单单是军事方面的,而会辐射和影响到各个角落。

    而这种影响,不光是作用于中国的,各个国家,这些进行围观的人,都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影响。

    从长期来看,简直是一本万利。

    现在拍一部电影就要几亿,还不一定有观众买账,而打一次没有风险的仗,可以在各国电视台连续播出,各路报纸争相报道,收视率遍布全球,何乐而不为。

    而这,正是有了信息心理战的理论支持,才使得其有利性的一面充分呈现在决策者的面前,使得他们有魄力,有理由来进行这种宏观层面的筹划,设计。

    他们制定了连续的路线图计划,一环扣一环,不断的用实际发生的事情来说服,教育,促成其他地区主动的转变和变革。

    这正是领导们常说的抓典型促发展,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啊。

    而各国的新闻媒体,因为没有这种顶层的信息心理战理论的支持,自然是无力抵挡的,只能兴高采烈的帮助宣传了。

    年复一年,从**到伊拉克,卡扎菲到伊朗,可能都已经形成习惯了。如果哪天没有了这种新闻,恐怕新闻工作者也会疑惑,怎么今天有点不正常呢?

    所以,用这种新闻饲养的方式,美国其实已经制造了全球新闻界的依赖性和习惯性,完成了战略上的统战和收编。

    不发工资发新闻,爱看不看你自愿,呵呵。

    第一,我没跟你打,第二,你自己要看的。这就是信息心理战的犀利之处啊,让你哑口无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