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4章 同济堂 (第1/2页)
华佗愣了一下,还不明白陶商为何有此一说,一旁的虞翻却惊呼道:“将军之意,莫非是要元化学孔夫子坐席于一地而传授弟子?” 陶商道:“不错,若先生能像孔夫子一样授道于天下,能教出更多的优秀弟子,其出师之后再去九州之地,拯济世人,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岂不是比先生一人之力要大?而其先生免了奔波之苦,可从容研究医学技艺,将毕生所学著述成书,医术也得以发扬光大,使世人皆知医有华佗,那先生岂不是也能成圣?” 在二人惊愕的神情中,陶商最后轻轻说道:“医圣!” 华佗此时眼睛已经有点发光的感觉了,让他的医术广泛流传正是他最大的心愿,何况要是能博得医圣之名,那岂不是更好? 此时的人对于名声比后世的人看得还重,所以许劭等名士才能一评价他人而出名,这就是在贵族阶层最好的广告。 激动了一阵之后,华佗马上又冷静下来,道:“此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未必容易,老朽一生行走天下,才收得一位适合做弟子之人www.shukeba.com。” 他指指旁边的那个小童道:“学医之人首先要有兴趣方可,若无一点灵慧之人,也不可收为弟子的。” 陶商道:“先生此言差矣,先生的医术如今当属第一!以往先生收徒,只是在游历之时巧遇才会考虑,但先生若是向世人宣布收徒之意,以在下想来,慕名而来者定不计其数。若是先生愿开这医界之先河,吾之境内,必定全力支持,凡愿入馆学医,又被先生选中者,每年分发三百钱,粮食两百石,如此何愁无人来学?” 一席话说得华佗嘴巴微张,惊愕不已,想不到陶商竟然会如此帮助他,这时候一个县长的俸禄也不过六百石,两百石粮食加上三百钱,又不用养着书吏、衙役这些人,算起来待遇和县长竟不相上下了,这还了得? 陶商笑道:“当然这只限于先生第一批招收的弟子,以此为基础,先生便可广收门徒,传道授业之事可成矣!” 华佗还沉浸在惊愕之中,有些不敢相信,在一旁的虞翻却忍不住了,拉着华佗的衣袖激动道:“元化,如此良机,你怎还如此犹豫?前者你便说此生技艺不知如何流传,如今陶将军愿全力相助,此莫非天意乎?” 华佗一怔,终于回过神来,顺着虞翻的拉扯,离席向陶商拜道:“老朽何德何能,竟能得将军如此器重,老朽亦非妄自菲薄之人,既然将军有意成全,老朽岂敢不从,愿拜将军为主,但有用到之处,万死不辞!” 陶商见终于说动华佗,不由心中畅快,大笑之中扶起华佗,拉着他和虞翻再次入席,三人各安心事,对饮畅谈起来。 一场酒席,让彼此的距离又拉近了许多,虽然华佗喝得并不多,但对陶商的言谈却身为震惊,想不到他竟然会对医学也有涉猎,虽然只是一些皮毛的见解,却让他有种触类旁通,拨云见雾的感觉。 而陶商对军医的建制也让华佗大为赞同,战乱年代,死伤更多的就是从军的士兵,如果有了专门的军医,就能挽回许多生命,这也正是华佗救人的初衷。 两人越谈越投机,竟有种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连虞翻都到后来都插不上嘴了,酒宴到深夜才散,陶商心中高兴,华佗也唏嘘不已。 又过了一日,项沁和贺齐先后来到会稽,贺齐还是个略显腼腆的年轻人,潘临见到他后哇哇怪叫,问他杀得那个山越部落不躲进山林,怎么长得不是凶神恶煞的模样,却更像个文弱书生。 贺齐可是名副其实的儒将,虽然没有书中周瑜那般的气度,但也有一种山岳般的沉稳之感,陶商拜其为兵曹从事,掌管会稽兵马。 项沁来到会稽,正式上任会稽太守,虞翻为郡丞,寇封为都尉,又有贺齐、董袭两人协助,镇守会稽已无大碍。 郡中之事陶商并没有细作安排,各项政令都按照长沙的为准,免除赋税,招纳贤才,吸收流民,发展经济,这就是陶商对新接收的郡县的要求。 回到长沙,已经是一月之后,春和景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华佗看得满脸吃惊,他走了这么多地方,荆南平和的景象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就在长沙为华佗安排了住处,学馆也在长沙,陶商分配天玄全面协助华佗开设学馆,以及广受门徒的事宜,这也是军队发展的长远计划,天玄极力赞成,马上配合华佗安排人手在各郡县开始了宣传。 医馆名叫“同济堂”,寓天下同济之意,有华佗的名号,又有陶商的支持和钱粮供给,这对想学医和正在学艺的年轻人可是大大的激励,一时间各县搞得沸沸扬扬,人人奔走相告。 几日奔忙,真一日终于到开馆收徒的时间,一大早,医馆的周围已经聚集了好多人,慕名而来的不计其数甚至还有一些士兵,陶商已经命令士兵除了有任务的其他的都可以休息一天,来这里张罗一下,维持秩序! 华佗和天龙几人站在门口招呼众人,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华佗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他大半生都东奔西走,即便有时候去大户人家诊治,也不会有这么欢迎他的。 有人两边门框上刻着写好的对联:志在活人施妙药,心为济世挽沉疴。横联:仁心济世。这是旬炎自己的杰作,华佗几人也很是满意! 不一会陶商也带着韩霖等人前来,看时间差不多,天玄大声说道:“今日华先生开馆授徒,下面先进行揭匾仪式!” 华佗也是满心激动,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大夫会受到如此多人的关注,也真庆幸自己正好来到江南,否则错过这个机会,陶商找了别人,他也就不会受到如此重视了。 而且陶商对他的改变无疑是最大的,在众人的喝彩声中,陶商和华佗同步向前,将门头上的红绸揭开,“同济堂”三个金色的隶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