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绝版马官_完本感言(代本书的成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完本感言(代本书的成因) (第2/2页)



    以识人精道闻名的李世民,在立储大事上却受了长孙无忌的影响,又能将《威凤赋》这样充满感情的诗文专门写给长孙无忌,读者有兴趣的可以专门推敲一番。

    长孙无忌为什么非要干倒李恪?李恪是庶长子,对谁威胁最大?

    长孙无忌为什么坚决反对李治立武媚娘为皇后?基于什么样的感情才这样坚决?那个时候李治和武媚娘是什么关系,以长孙无忌的聪明不会不知。

    当时李治又是拉着武媚娘亲自将金帛十车送到长孙无忌府上,又是给长孙无忌的所有庶子封官,可见在立后一事上能得到长孙无忌点个头意义有多么的重大。

    可以说,只要长孙无忌能点个头,便取悦了李治、又能避免与武媚娘成为死敌。可一向精明的长孙无忌偏偏没有这么做,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致犯了傻?

    李世民大夏天的停灵柩五十多天,太极宫里是如何防腐的?单靠用冰也不大好看。

    万年宫半夜发大水,淹死军民三千多人,卫士、大臣们忘了皇帝各顾各命,而半夜登高而呼、救了李治和武媚娘的薛礼,所得的赏赐只是一匹御马……一匹御马也只是一匹马,这就是救了皇帝和武媚娘的赏赐。

    李治为什么这么抠?对薛礼有成见?过了玄武门就能直达帝、后寝宫的重地,有成见的话为什么还让薛礼担任守卫玄武门重地的值夜郎将?

    贞观十四年攻灭了高昌,使唐朝有了可靠的军马来源基地,贞观十八年讨伐高句丽,军马充足与否注定是不能绕过的问题。

    然而在前一年——贞观十七年,灭高昌的有功将领侯君集因“谋反”刚刚被诛了。而经历了这件大事,西州保持了稳定、足以让李世民可以放心东征,当时是谁在西州,史籍中为什么记之甚少?本文将郭孝恪设置成了安西都护,这一点与史料是有出入的。

    渭水之盟的处理提示了哪些未能记入文字的掂量和取舍?为什么长孙皇后去世的同一年,翠徽宫的前身——太和宫便被废弃?李世民为什么又重修此宫,并且晚年一直住在那里?难道是有什么往事要缅怀?

    同样是在争储中落败的皇子妻子,为什么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李泰的妻子阎婉、李元吉的妻子即后来的杨妃都有身后的记载,唯独李承乾的妻子苏氏语焉不详?

    武媚娘注定是个绝色人物,为什么十四岁入宫原来是在等李治?

    徐惠既然文采蜚然,深得贞观皇帝看重,为什么文德皇后离世、后宫留下巨大真空的时候,她没有上位,连个孩子都没有?

    历史太模糊,最后只剩下了利益和成败,没有人谈感情在其中的影响。一是谈不好,二是俗人眼里只有利益和成败。但有一点,越是有大成者,他越首先是一个人,人。

    除了郭孝恪,其他见了记载的人物以及其大致的历事纪年基本遵循了史实。八夫人苏氏、高俭五子高审行、通直散骑常侍褚遂良、玄武门郎将薛礼、赵国公长孙无忌、武媚娘都是重要配角,他们在本书中所占篇幅都不少,但作者有一个原则,书中对他们的塑造和丰富,力求不能对他们留存于史籍的、所记甚少的事例产生冲突。

    一些大的场景比如为征高丽而江南造船,为造船而益州输绢,为输绢而引起的剑南獠乱,泉州海溢都不是凭空杜撰,但史书中只记有寥寥数语,而主、配角们的故事就在其中展开。

    历史的遗憾常常有两个,一个是它为什么不是另一种结果。另一个是它有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我们不知道。或者只用利益和成败解释这个结果总不能令人满意。

    因而对于前一个遗憾,有的书侧重于改变一下历史,有如唱戏,将舞台来个翻天覆地的改造。而本书侧重于后一个遗憾,它没有改变舞台,只是让演员彼此有了生动的联系。

    本书的主角绝对是个神人,所有的矛盾和敌手全凭着智慧、力量以及团队去解决,所行的谋略、计策没一次属于下三流的,没有穿越,充其量算是隐穿,金手指隐蔽而不常用,这样的情况下,代入感真实而强烈。如果你对这段历史也有或多或少的遗憾,不妨看看本书。

    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是围绕上述这些来设置的,下一本书甚至打算写一个jianian细和一个忠臣的故事,忠臣是配角,只想看看到底挖的有多深。

    书还未完,但感言写完了,感谢那些默默看本书的人,你们少而弥珍,足以激励作者忽略一切干扰完成本书。其实人到最后,许多看起来重要的东西都是零,都是故事,希望本书的读者因此有一点消遣和收获。

    把以前写的一首诗放在这里,也是作者在本书里要表达的:

    草鞋万里破衣衫,

    匹马单枪旗一竿。

    国将金鞍白手套,

    庶民默视霸王鞭。

    蹉跎要看长安路,

    俯仰无羞大散关。

    渭水前波接后浪,

    人间北望终南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