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斩龙台(1) (第3/4页)
一般的痴人,此刻却仍静静立在窗边,许久未动一动——仿佛只要他不动,这暗转的流光便始终不曾逝去,他还能回到那时那日,眼前虽见不着她,却亦不过是她起身去添了盏茶。 廊下有人走来。缓缓回转身,望着一个女子向自己矮身行礼——暄茫然一笑,似叹非叹的,向那女子道:“你也莫叫她骗了,她原是个。。。。。。没心肝的人。” 说着便要走。却听那女子立在原处抽抽噎噎的哭,不觉又停下,回身笑问她道:“如今这院中,只有你么?” 篆儿微微一窘,便也止了泪,低头轻声回道:“小环往景园去了,嫄姑娘想瞧瞧她这几日的针线。” 随风飘来淡淡酒香。暄点了点头,又道,“哪里来的酒?” “并没有酒。”篆儿道,“是婢子腌的枣儿。” “哦。”暄心思飘忽,随口说道,“带我去看。” 篆儿便引着他往厅内去,心中却忐忑不安——阿七走后,他未再踏进这园中一步,而篆儿也从未见过他这副形容,看似竟有些。。。。。。失魂落魄。 腌上才不久的醉枣儿盛在琉璃钵内端了上来,搁在褐金色楠木长案上,火候虽未到,却也红亮亮的十分悦目——篆儿不觉轻轻舒了一口气,平素他便中意这些鲜亮悦目之物,无论花木,抑或衣饰。 再瞧一眼案上,篆儿却骤然变了脸色,立时跪下告罪——阿七曾叫她与小环两个描红习字;而阿七走后苑中日日闲适,又无人来,一时大意不曾收起。 “起来。”只听暄低声说道,“说过叫你往后不必跪。”手上翻开两页看了,又道,“小环写的,比你的绢柔些。” 终归是她调教的人,似也沾了些她的倔强。 轻飘飘一句话,却将个篆儿心内搅的苦辣酸甜一起涌了上来,眼眶一红,又不敢再哭,起身立在案旁,愈发将头低了下去。 口中说着篆儿,暄心内想的却是另一人——阿七的字便颇有几分男子气;而暄自己,行笔间却总是有意无意敛了锋芒——阿七曾笑他仿她的笔墨,却不知他的字本就如此,与她的极像。 一时失神,侧眼睨着那枣儿,“为何只有这个?酒呢?” 篆儿原也有些恍惚,未作多想,便将自己腌枣的小酒坛也端了来——呆呆望着赵暄自去取了一只空茶盏,竟将那酒倒出来,低头饮了一口。 篆儿这才回过神,急道:“喝不得!这酒原是兑了水用来腌枣的——”一面说,心里头更是想不明白,背人处,他并不好酒,篆儿也从未见过他在府中饮酒,更何况还是腌过枣子的废酒,今日这王爷竟是魔怔了么! 暄却一抬手止住篆儿。 篆儿便愣在原处,眼睁睁看着那白瓷杯被他捏在指间盘转把玩,不时被他一口饮尽,接着又再续满。 “殿下。。。。。。”眼看那坛子快已被他倒空,篆儿小心翼翼道,“婢子请灵jiejie玉jiejie来么?或是请卞家公子过来。。。。。。” 里头正说着,先前被暄遣走的两名内侍已去外院书房将灵娣叫了来。那灵娣立在门外廊上,正自犹豫,却恰好听着那么一句—— “。。。。。。不叫他们。有你在便好。” 继而竟是篆儿且惊且羞的一声轻呼,便再没了声响。 灵娣杵在门口,一时间进退两难。 房内,那篆儿如受了惊吓的小兽一般浑身发抖——突如其来的吮吻与抚摸,早已令她乱了心神。 暄却一丝醉意也无——如此寡淡的酒,如何能叫他醉?惶惑过后,心中涌起一阵阵焦灼与烦躁,为何不醉?为何不醉!将篆儿狠狠压在案上,发狂一般吻她揉她,唯有如此,才能遮掩心底的清明。 谁知却仍旧事与愿违——他手下愈发的重,心却愈来愈冷——最终还是将她松开。 篆儿鬓发凌乱,瑟缩在案角,轻轻抽泣。 听着那哭声,暄竟有些羡慕——为何女人便能有这许多的泪?为何他却只能欲哭无泪? “两年前你便见过娬儿。”暄忽而低声说道,“你可曾与她提起?” 没由来的一问,让仍在羞辱惊惧中的篆儿愣了半晌,“。。。。。。婢子。。。。。。与姑娘说过。”
“。。。。。。如何说的?” 篆儿人已有些傻了,嗫嚅道:“婢子。。。。。。婢子。。。。。。” “罢了。”暄打断她,颓然笑道,“怨不得你。若要怪,亦只能怪我自己。” 篆儿隐约觉出些什么,已顾不得方才之事,惶惶然跪下向他道:“总是婢子多嘴。” “不。”暄凄然道,“与你无干。是我,是我不敢信她——” 篆儿跪在地下,怔怔望去,却见暄双臂撑在案上,似已无力站稳,唇边带着一丝苦笑,“不,我亦不是不敢信她,而是,不敢信我自己。” 篆儿仍是抬头望着他,见他阖上双目,眉头紧锁,好似承着什么难以承受的痛楚——暄喃喃自语道,“。。。。。。这一世,又能信何人呢?即便是生身父母,到头来也信不得吧?” 不知为何,原本已干了的泪,重又涌了出来,篆儿亦不管自己出言逾矩,“即便不敢信自己,殿下也该信任她。她当日便是如此,对殿下所言,从不疑有他。殿下明知,如她那般聪明的人——”篆儿不肯再说,却已泣不成声。 暄的面色渐渐变得苍白,开口时亦有些艰难,“那日。。。。。。咏川侯迎亲那日,她果然会在西城门外。。。。。。等到酉时?” 篆儿捂着帕子,只是痛哭,再说不出话来。 良久。暄看似已然平复了心境,静静坐在书案后,不时将指尖摩挲着那枚犀角闲章——忽而扬声命那灵娣进房中来,又问篆儿道:“已在府内几年?” 篆儿不知何意,两手在袖中悄悄的绞着帕子,低低回道:“回殿下,这边府里三年,先前在东府,亦有三年。” 一听她提及“东府”二字,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