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 血书沉琴(1) (第2/3页)
了,便不会无功而返。 而那一日,对视片刻之后,男子的目光终于变得柔和,阿密儿仍是紧紧盯着他,却见他微微侧过脸,对身旁的女人微笑道:“说不出哪里,竟有些像你。。。。。。不知等她长大了会不会更像?” 阿密儿只觉那女人的面色应是像自己的一样苍白,可她还是轻轻挽起唇角,回答道:“我不觉得像。她如今还这样小,等她长大了,该会出落得很美。” 便在此时,苇荡深处传来急促尖细的马哨。暄身后的武士猛的拔出腰间佩刀。数丈之外,苇丛中十余人影直起身——暄也回转身,笑对那武士道:“这便是全部人手?” 武士手握刀柄单膝点地,正欲答话,暄却示意他收起兵刃,“十余人便可撕开颁多贺的骑阵杀出一条生路,今日岂不是牛鼎烹鸡了么——” 只见一群栗色矮马冲开苇丛疾奔而来,骑手只着下装与马靴,露出健硕肩背与遒劲双臂——相距十丈,来人一字结阵,为首三名男子彼此间样貌有七八分相似,手执同样的阔背长刀,年岁居中的一人将马驻在阵前。 “鄂莫里家的三头雄鹿么?”暄从容笑道,“果然名不虚传。” 雄鹿体魄强健又生性机警,宓罗人赞美男子智勇,便称其为雄鹿。而丹吉、鄂莫里皆是宓罗的大部族,原宓罗王庭为丹吉部一支,川西伯正妻、亦即阿密儿之母,则来自鄂莫里。 “比之殿下,”这时巫士在旁说道,“却还是望尘难及。” 对方远不像暄这般想要以礼相见,跟着首领一起拔刀,齐声呼喝! 见状暄便对巫士道:“阁下可护送密公主先行。”说着点镫上马,将阿七也拉上马背,坐在自己身前,“想让你也先走,可又知你必是不肯。” 此刻阿七早将方才的心思撇在了脑后,“这些人该是背着川西伯来劫咱们的。消息倒也通灵,只可惜还是晚了一步。” “鄂莫里族长的三个儿子、阿密儿的表兄,穆速里、赫鲁、赫托,”暄一面驱马上前,一面对阿七道,“为了迎娶川西伯唯一的女儿,借机吞并丹吉,穆速里不惜逼死了发妻。 数月前川西伯独子遇刺,川西伯查知主使为慕南罂帐下一员参将。一则逞凶者下手隐秘,凭证不足;二则自知武力难敌川东骑,交涉亦必定无果——川西伯便强忍不发,只将密令送至宓罗各部:得凶手首级者,可聘阿密儿为妻。 阿七心下暗叹之时,便见那武士打马出列,抱拳道:“宸王殿下将在明日湖宴之上恭候诸位,不醉无归!”话音平缓沉静,听来不甚大,却中气极足,压过了对面一片呼喝。 对方显然也自知来迟,兄弟三人中年岁最轻的鄂莫里赫托满脸恼怒,仍要挥刀上前,被兄长赫鲁伸臂拦下,“方才大祭司与阿密儿也望见了我们,莫要轻举妄动!” 赫托犹自不甘,“若大祭司与他们同行,岂不是再没动手的机会?就算抢不到凶手首级,也绝不能让他们活着走到月沉湖!” “到了月沉湖也无妨,”赫鲁望着远处冷冷一笑,“他们中土的兵书不是说,与其正面对敌,不如攻其不备?” 。。。。。。沐浴过后,挽好发髻,换上宓罗女子的半袖中裙。侍女呈上摆满花饰的竹盘,红红绿绿极是鲜艳。阿七也未留心细看,拈起一件正欲戴时,突然尖叫一声,将手中饰物狠狠摔在地下—— 暄原在帐外等着,闻声赶来,却见侍女们聚了一圈,阿七兀自尖叫跳脚,手心使劲蹭着衣裙——暄垂眼朝地下一望,不禁哈哈大笑。 阿七眉头一竖,暄立时便知她要说什么,忍笑连道:“好,好,不笑。”边说边走近前来,弯腰捡起——竟是五条寸许长的四脚蛇,周身密密匝匝缠满五彩丝线,用彩丝首尾相接,连成一条箍发的带子。再看那竹盘之中,也有几样丝线细细缠满爬虫做成的头饰。 暄让人将竹盘撤了,对阿七道:“之前不是还说过,入了一地,自有一地的风俗,如今倒怕了。” 阿七煞白着一张脸,瞥了瞥周围的侍女,恼道:“什么风俗!怎不见她们戴呢!” 暄笑道:“宓罗不同中土,女子无论是否婚配,都将发挽做髻子,可只有妇人佩戴花饰——你见她们不戴,只因她们都还是未嫁之身。” 阿七面上添了些血色,仍是气鼓鼓道:“那我也不必戴了!” “跟在为夫身边这么久,”暄闻言便将她的腰一揽,满脸坏笑的道,“人前怎好再冒充姑娘呢——” 阿七一窘,冷哼一声从他怀中挣出来——案头正摆了瓶折枝芍药,随手扯支明黄的簪在髻边。 揽镜自照了照,知他还在盯着自己细看,心中突然少了几分底气,讪讪道:“大半年在外头,日晒风吹的并不似先前在南边那样白,想也不能再配这色了。”边说边抬手摸索着要摘下。 谁知暄却拿开她的手,“谁说不能配?就算不配,也是它配不上你——” 阿七当即咧嘴要笑,可不知为何忽又觉得心酸,望了他一眼,“你果真这样想?那便好。”又自叹道,“早早就忧心这些,若再长几岁,可叫人怎么活呢。。。。。。” 正在这时,侍者前来相请。阿七转眼便换了笑脸,“快去吧,莫叫人久等——” 暄携起她的手,笑道:“川西伯的湖宴晨间开始,入夜方休——不如送你到一个好去处,消磨半日吧。” 雨过,天色如洗,青山碧水满目绿意,林边湖畔竹屋错落,更添意趣。 车辇缓缓驻在山脚临湖处,不再前行。 目送那人打马走远,阿七才收回视线,被两名侍女引着,沿阶而上——稍高处恰有一座竹亭,该是能将半山妙景尽收眼底。 哪知有人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