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考古考出大污词 (第2/2页)
凉,因为完颜焘萍用的是“公主校长”这个称谓。在以往,完颜焘萍跟哈佛中所有20岁以下的学生一样,称呼长公主为公主mama或校长mama,更亲热些时,会直呼长公主“妈”或“娘”的。完颜焘萍也不例外,何况她还一直口口声声叫着王木木老爸呢。听这个称呼,她今天也想公事公办了? 完颜焘萍在回复长公主:“公主校长,在流求哈佛,本萨满承负责教务的王木木副校长的理解和支持,开立了一原先校方所没有的考古专业。本萨满出于对汉人的死者为敬的习俗和入土为安的习俗,故对本专业没有什么广而告之、大力宣扬。也许,正因为此,大家对我的考古专业的认识有些偏颇。以为,考古就是挖死人墓,考古就是盗墓。其实不然,考古的掘墓,一般是在因为战乱、工程或天灾人祸时,已知的墓葬己不能原封不动时,才开始挖掘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能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能告诉我们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为了最完整地记录下古代文化遗存所反馈出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墓时,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随意发掘,而是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再进行分析、比较、断代,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供日后的研究使用,以此来补充或丰厚历史。而盗墓行为,说心里话则对考古工作造成干扰和破坏。盗墓不是考古,盗墓行为,严重破坏了古墓。由于盗墓者文化品味低下,鉴别能力鄙劣,盗墓行为粗暴,往往导致许多有价值的文物被破坏,令古墓所能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减少了不少,甚至完全消失。盗墓,是对人类文化遗存最野蛮的损害,也是本萨满主持的课程所竭力反对的。因此,公主校长,你们从木木王爷推背密柜中发现的我书写的这些东西所给你们带来的恐惧和愤怒,是会错了本萨满的原意了。要治好一个病人,就要了解病患的病因;那么要阻止一桩盗墓,了解一些盗墓贼心仪的对象,不是很正常吗?了解病因,是为了治病救人;了解墓葬,是为了保护墓葬,这个能理解吗? 何况,诸位,请明确一下考古的定义和目的范畴。其实,‘考古’也能说成‘考故’,故去的,作古的,我考察之,我考研之,均属我考古范畴。所以,记清楚了,不单是故去的死人的墓葬和他生前的物件,那些已经故去物件而主人仍未作古之物,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也是考古的对象。哦,本萨满不说得那么拗口了,简单地说吧,嗯,举个例子,苏轼苏东坡大家都熟悉。这人大概还有十年可活,现在还没死呢。本萨满因为自己已认定汴京的小石桥事件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个苏大胡子,所以,本萨满这些日子就对这个大胡子考古了。这大胡子曾有首水调歌头很有名,那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等政见不同,外放至密州,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遂作此篇。此篇为名篇,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
完颜焘萍正慢条斯理地斟字酌句地在说着,一向和她不怎么对付的王木木的大儿子王中王插嘴了:“小萨满,这苏轼的丙辰中秋的水调歌头谁不知道啊!这首脍炙人口的旷古名篇,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无不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目高歌’,醒世妙句,自然天成。我还能背出来呢: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怎么样?有错吗?小萨满,把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来说道,你又能有何高见,考古出什么奇谈怪论?” 完颜焘萍静静地等王中王说完,看了对方一眼,就继续以守为攻:“王中王小弟弟……” 王中王很有原则:“慢!小萨满,刚过年,我是八岁了,你才六岁,你不能叫我小弟弟!你得叫我一声哥!” 完颜焘萍菀尔:“好,好,长不大的孩子,算你大,算我小,叫你一声小哥哥!喂!小哥哥,你好像对苏轼这词很崇拜?是吗?” 王中王不买账:“当然,对事不对人,一事一议,不管苏轼这人怎样,他这词还是很不错的,你说呢?” 完颜焘萍一字一句地顿着说:“小哥哥,你听好了,本萨满特别特别的严肃地告诉你,这是一篇名篇,但不是一首美词,相反的,这很可能是一首污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