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铸炮4 (第2/2页)
细的查看着。 终于当马千瞩他们站起身子微笑着向周围的人们点了下头后,所有人,所有为了这门炮辛勤cao劳了数周之久的人员长长的松了口气,检查结果让整个工程部十分满意,从表面看炮身硬度明显加强,表面、炮身变型轻微无开裂和起皮等情况,收缩比例在预定范围内。接下来的工作就相对容易多了,待炮身完全冷却后进行回火工序,回火的目的是消除淬火时产生的应力防止火炮开裂、变型,其间可以通过调节回火时的温度加强炮身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同时可以改善和提高炮身的加工性能。回火这个工序相对比较容易,将火炮胚体再次放入加热炉,根据炮身性能他们决定采用高温回火的标准,他们将火炮胚体加热至500度左右,然后取出自然冷却就可以了。 回火冷却后的火炮胚体被拉到治金试验室由尘子羽进行具体的检测,同时还要用超声波进行探伤,完成检查后由治金试验室在炮尾打上钢戳代表金属性能合格,随后火炮被再次送到机械加工车间进行炮管细镗、拉膛线、表面处理等工序。由于是第一次搞,工程部负责人马千瞩对每一道工序都十分重视,在火炮胚体检测合格后他亲自cao作机器对第一门火炮的炮管进行细镗,这门火炮的炮管已经在之前的工序中由邹宇萧进行了粗镗,邹宇萧技术不错加上接下来的热处理中炮管变型不是很大马千瞩用半天时间完成第一门炮的细镗并在炮底部膛出一个较大的药室,之后将火炮换至另一台机械对炮管内壁进行打磨光润并将炮口修平同时对炮身进行加工,使炮身更加光滑平整。在完成上述工序后就是最后一项重要工序了,拉膛线! 拉膛线这个事情大家以前都没接触过,最多也就看过一些资料大至知道一些原理,不过工程部别的不多,各种喜欢军事的宅男不少,这东西很快就给他们捣鼓出大至的生产办法,膛线无非就是挤压法和拉削法,挤压法是做一个做一个高硬度模头,上面刻上跟阴膛对应的突起,然后用高压机器从炮管中边转边压出来,但由于他们生产的第一批火炮是前装炮,挤压法明显不合适,所只负责此项工作的林深河决定采用拉削法。
膛线的制做直接关系到一门火炮的成败,所以接下来的拉削制膛线十分关键,其中精度的控制是重中之重,林深河带领一班机械设计的大拿进行了大量的图纸设计与样品试验,最终定下了基本的生产流程。 在这个工序中最重要的是一个高精度的刀盘和拉床以及一个长长的用来定绕度的螺纹柱,螺纹柱虽然看上去很麻烦,但也是第一个解决的,方法也很容易,工程部尘子羽依照炮身长度、射程、火药性能等因素计算出的膛线绕距,在电脑上用专用设计软件根据性能画出膛线算出刀头夹角,找根硬木用木工机床很快就加工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刀盘,他们根据前装炮的特点设计了一个伞状刀盘放在一个与火炮口径一至的圆柱型刀架上,削刀通过圆柱型刀架上的缺口露出并保持刀口向前,向内推的时候刀口不吃力,当刀盘送到炮管尾部比较大的药室后,通过调节连接拉床与圆柱型刀架拉杆上的的螺纹将圆柱型刀架里的刀盘撑开让刀口略微露出刀架一点,将拉杆连接在螺纹柱上再用绞盘拉动螺纹柱对炮管内进行拉削,同时螺纹柱在移动时按上面的螺纹进行转动从而拉出膛线,通过反复的推拉并调节刀头的角度就可以不断加深膛线,通过这个办法一次可以拉出18根膛线。 整门炮的加工在数天后接近尾声,膛线拉的相当成功,光洁的炮管内18根膛线在手电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就连那些和火炮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贝恩特松、沃夫冈还有那些葡萄牙工匠都围在这门炮前啧啧称奇,特别是一些葡萄牙工匠直言他们没想到铁炮也能做的怎么漂亮怎么精美! 在经过外型检测并打上合格钢印后南宫无敌接手进行收尾工作,也就是防锈烤蓝处理。他在将整个火炮浸入稀释的酸液里进行彻底清洗,晒干擦净后将整个火炮放入早早配好的**油液中加热到100度左右并保持1个小时,取出后用皂液洗第一便,之后再用热水清洗干净,这道工序后炮身表面形成一层黑兰色抗锈蚀的保护层,可以大大增强抗蚀能力延长火炮使用寿命,这个办法是柏迪想出来的,他以前经常做刀,顺带着就捣鼓过烤蓝工艺,前期测试也做了好几便了,所以这个工序没什么问题。 在完成烤蓝后经机械厂再次检查炮身后送木材厂,肖月朗负责研制的炮架也已经完工,最后的总装工作将由肖月朗他们负责完成,当全部装配好后再加上他们自己设计生产的炮用瞄准镜,第一门前装炮的试生产已经完成。 第一批前装炮出于稳妥考虑在造型和大小上采用同时代同类炮的大小和形状,炮长1.8米,口径初定在120毫米,得益于热处理的成功运用铸铁材质量不错总重控制在预定范围内,打铅制尖柱弹,在取得第一门炮的试制成功后工程总结经验很快完成了第一批3门前装炮的生产,军事部军工处的大巴和冰河代表军工处正式接收了这3门炮,下一步将由军工处汇同工程部共同展开最为重要试炮工作,为下一步火炮生产和设计积累最为重要数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