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mdash;mdash;钢铁炼狱:一战(37) (第2/2页)
2年1月18日,日本代表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意中国以国库券赎路,期限15年,5年后可先行付清;该路雇中日会计长各一人,职权相同,并雇日人为车务长。此时华盛顿会议已进入尾声,美英都迫切希望中日会外交涉能取得成果,因此对日本的这一新方案十分满意,认为日本同意中国以国库券赎路已作出重大让步,遂转而对中国施加影响。1月19日和22日,休斯和贝尔福两次与顾维钧、施肇基等会晤,极力劝说中国接受日本的新方案。 虽然在会谈中中国代表还希望在用人问题上有所修订,已十分明了美英的态度,中国根本无力得到更多的东西,因此实际上是在向北京政府建议接受日本的新提案。在收到中国代表团发回的电报后,北京政府外交部也明白日本的新提案是“最后办法”,“虽不能完全满国人之望,特事势如斯”。于是在1月26日电示代表团,“如实无商量余地,只可就此决议”,实际上采纳了代表团的建议,授权他们接受美英调停,在美英的“最后办法”上签字。27日,中国政府正式电令中国代表签字。 过两个多月,三十多轮的艰难谈判,中国利用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及列强之间矛盾,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中日双方终于在1922年1月31日达成协议。2月1日,休斯将协议在华盛顿会议上全文公告。2月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至此,华盛顿会议围绕中国主权问题争执的谈判正式结束。 条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中日山东问题因欧战而起,抗争前后历时八年,终因华盛顿会议的“边缘”谈判而将“中日民四条约”、中日山东问题换文,以及对德和约中的山东问题的三大条款等不平等条约、条款统统推翻,在法律形式上结束了日本对山东的军事占领和政治控制,中国收回了部分丧失的主权。但中国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不仅要偿付高额的铁路赎金等,更为重要的是日本通过安插日人任车务长及会计长,仍然牢牢控制着胶济铁路。同时,条约中开放胶州为商埠的规定,实际上是使山东敞开大门任由帝国主义各国共同侵略。整个会议的过程,让中国代表团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弱国无外交”。 华盛顿会议结束之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正式形成。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该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但是,无论是想着创造均势的英国,还是成功和英国分享了海上霸权的美国,亦或是实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的东亚列强日本,还是满心复仇的德国,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制定的游戏规则中生存、运转,在这个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一段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段,但是,在盛世的背后,也潜藏着危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