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天府之国的民国往昔 (第2/2页)
北岸建立缓冲区,则江淮防线很难被突破。地理上中国南北分界线就是秦岭-淮河一线。但秦岭和淮河并未无缝连接,中间的缺口就是襄阳。 蒙古骑兵始终无法突破江淮防线,只好绕道青海、云贵进入四川盆地,这样可以顺江而下攻击南宋政权。成都陷落后,南宋守军在钓鱼城组织最后的抵抗。 由于钓鱼城无法扼守长江,蒙古军队可以绕过钓鱼城顺江侧击江汉平原。南宋也因丢失四川盆地而最终亡国。 一般来说中国这种分级防御的地理构造和无与伦比的大纵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北方民族无法占领全部核心区。历史上只有两次全面失守。前者华夏族迅速组织了反击,而后者则接受汉化,成为最后一个古典王朝。 而在近代,由于地理大发现和海洋文明的崛起,中国核心区需要在新的方向上承受压力。 这就是东方的海岸线。同样由于中国的三级地理构造,在遭遇全面入侵时,华夏族可以构建三条防线逐级抵抗。理想的情况是守住海岸线,保证国土不遭占领。如第一条防线被突破,则可以沿太行山、大别山和南岭那些山地布设第二条防线。若仍无法防守,则需要退入第二阶地形,以黄河、大巴山余脉和武陵山区为依托进行最后的防御。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核心区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均被入侵者占领。中国在古典时期从未在这个方向上遭受到这种程度的入侵。 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经占据东北,越过燕山防线进入华北。七七事变后,日本同时从北方和东方进攻中国核心区,首都南京很快陷落。 处在第二防御线核心的武汉由于地理原因,防御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从国土防御上来说,上述两种防御体系最后一道防线的交集,也就是四川盆地!! 这里成了国民政府和蒋委员长最后的避难所。四川盆地拥有良好工业基础也使得其可以作为日后战略反攻的基地之一。 在四川盆地也有两个选择,即川西平原上的成都和川东丘陵中的重庆。由于日本最终未能占领蒙古高原,使得其无法从西北威胁渭河平原和四川盆地,国民政府的主要防御方向是东方。
由于地处山地丘陵,又可扼守长江三峡,重庆要比成都更适合防守。同时重庆也更容易通过长江与江汉平原等地进行联系,将影响力辐射至未沦陷区。 蒋*委**员选择迁都重庆,是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思量的。1935年,蒋*委员**带领他的高级将领和德**事顾问藉追击红军的机会来到四川,但他的另一用心是寻找一个可以长期支撑中华民族对日作战的根据地。 当时东北与热河已沦为日本控制,*委员*长很明白,中国薄弱空军的制空权短时间内就会被日本人控制,接着日本陆军将长驱直入,因此武汉不做考虑;而主力为清朝遗留下来的南洋舰队也绝非日本帝国海军的对手,中国海岸线将遭日本封锁,广州也不尽理想。 在孙中山的中,很大的建设核心是围绕广州、重庆、上海而进行的,在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委员*长便着手参考来实行建设,因此重庆在当时,还具有比成都、西安、太原、洛阳更发达的现代工业基础。 从战略位置上看,重庆,它东面有长江三峡和大巴山作天然屏障,日军地面机械化部队无法进入,海军也无法上溯三峡;它的山地条件能够弥补中国制空权上的缺失:日军若从武汉起飞至重庆,来回直线距离也要二千公里,当时日本还未发展出长程轰炸机,战斗机加挂油箱也飞不到。 另外由资源来看,四川拥有四千多万人口,占当时中国十分之一,也是北起陕甘、西达青藏、南抵云贵这些还未遭受日军侵染的区域核心位置,物产与天然资源相对丰富。重庆有得天独厚的长江与嘉陵江环绕,可以把整个四川盆地兵源、战争物资、军备,通过水道向重庆汇集,这对当时极度依赖人力运输的条件,是远胜华北几个大城的。 政治上考量,不论是西安或太原,距离红军根据地延安太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若一面对日抗战,背后却遭红军伏击或分化,将是莫大牵制。而且西南旧军阀势力相对北方来得小,军队掌握度较高。 基于这些主要因素,*蒋*委*员决定未来中国对日作战的核心就在重庆。国民政府的西迁行动,在1937年11月15日秘密发布中央政府西迁指令,自上午开始,先搬重要档案、文件、印信;然后随行人员陆续登船。11月1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中央官员,携带中华民国印信旗幡登上,正式撤离南京,沿长江而上重庆。 11月20日林森到达武汉,脱离日军威胁范围后,中央通讯社才公开发布,重庆名义上成为中国战时首都: 自卢沟桥变发生以来,平津沦陷,战事蔓延,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爰决定抗战自卫,全国民众敌忾同仇,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各省,均有剧烈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而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rou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暴日倾其海陆空军之力,连环攻击,阵地虽化煨烬,军心仍如金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而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迩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殊不知我国自决定抗战自卫之日,即已深知此为最后关头,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为国际信义与世界和平计,皆已无屈服之余地。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