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二章 到扬州 (第1/2页)
长安大明宫。 这一日早朝,天皇李治因头风发作几日没有早朝,今日头风疼痛稍减,便拉着天后武媚娘上早朝。大臣难得看到李治,所以今日都很高兴。 殿中监问询之后,便有人上奏,说道:“臣请陛下恩准,再度提拨并州武清和绛州王勃二人为国子监学士,教授生徒。” 高宗一愣,看到朝中大臣多赞赏之色,便明白了,于是低声向天后问道:“媚娘,此事你怎么看?” 武媚娘心中暗暗记住了这个官员,而后秀眉微蹙,说道:“武清和王勃虽曾为囚犯,触犯大唐刑律,但知错而改,善莫大焉。如今二人几乎引领我大唐文学之潮流,如此人才当为我朝廷所用。” 李治心中虽然有些不舒服,但还是点头,转过头,朗声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准爱卿之奏,封武清和王勃为国子监学士,好生为我大唐培养人才!” “陛下,臣有本奏!”只见中书侍郎郝处俊出班说道。 天皇李治一愣,但对于郝处俊则是非常爱惜的,他是一个敢于直谏的大臣,于是他便问道:“爱卿所奏何事?” 天后一直抓不到郝处俊的把柄,所以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郝处俊如今升迁到了中书侍郎的位置,她瞥了眼郝处俊,她知道一定是关于武清的那首所谓的反诗。 果不其然,郝处俊说道:“有洪州长史陶仁进京述职上表,武清游览江州时,于浔阳酒楼题反诗。还请天皇圣裁!” “嗯?”李治走眼眉骤然一紧。 但大唐向来开放,还没有兴过文字狱什么的。于是李治问道:“那陶仁可曾上朝?” 郝处俊拜道:“回天皇,陶长史正在殿外等候陛下召见。” 李治说道:“传陶仁觐见!” 片刻,只见一个一身五品官服的中年男子低头快步走了进来,而后躬身行礼,拜道:“洪州长史陶仁。叩见陛下!” 天皇李治问道:“武清于浔阳酒楼所作反诗可是属实?你且默诵一遍!” 陶仁自不敢作伪,于是把武清所题诗句朗诵一遍。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似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得罪权贵,哪堪流放江南。他年若得宏图志,血染浔阳江头。” “心在长安身在吴,飘蓬江湖漫嗟吁。他时若得凌云志,敢笑王莽不丈夫。武清!” 陶仁朗诵完毕。很多人不禁一阵叹息,这完全是心怀天下,却报效无门的幽怨之诗,这如何成了反诗? 一时间,朝堂出现了议论之声。 “这怎么是反诗呢?”有大臣为武清鸣不平,显然这人至少是支持武清的。 有大臣则不愿意了,说道:“此乃反诗,‘他年若得宏图志。血染浔阳江头’和‘他年若得凌云志,敢笑王莽不丈夫’,这是什么意思?明明反诗!” “反诗?你从那里看出是反诗?就因为有‘血染’和‘王莽’四个字?你这是望文生义。武清与你有何冤仇,你竟然如此栽赃陷害!”有人大骂起来。 那人根本不理会,拱手说道:“血染浔阳江头,不就是杀官造反吗?敢笑王莽不丈夫,那王莽是谁?难道你不清楚吗?那是乱臣贼子!外戚篡夺神器!” 天皇李治看到御阶之下,朝臣吵闹起来。不禁大怒道:“尔等在朝堂之上,如此吵闹,成何体统!” 龙颜大怒,瞬间,朝堂一片安静。 只听得李治缓缓说道:“我大唐自高祖皇帝开国以来,从不曾以言获罪,尽管武清诗中有些不妥之处,可他如今造反没有?尔等可听说武清哪里造反呢?谁能告诉我,武清到底造反没有?朕自即位二十多年来,无不盼望着天下太平,国富民安。朕东灭高句丽、百济,击败倭国;北征突厥铁勒等诸部,让回鹘臣服;西御吐蕃,使之不敢犯边,如今西域诸国又来臣服朝贡,难道朕治理下的江山,会如此不安稳吗?武清只不过一介书生,他又如何造反?此事不得再议!” “臣等谨遵陛下旨意!”朝臣不敢再言,躬身行礼。 天后武媚娘终于露出了笑容,她怕李治又给武清安个罪名,从此不得任用,还好,李治并不是偏执的。但她却不曾想到,李治对武清的防备之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在接下来的朝会中,只字不提封武清官爵之事,而此事也就此不了了之。 当然武清是不知道他成了这一日朝会的一个亮点,他也差点成为了谋反者,当然,武清写那首诗,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