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50章 割台湾马关奇辱 康有为公车上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0章 割台湾马关奇辱 康有为公车上书 (第2/3页)


    然而,伊藤博文不肯改口让步;李鸿章无奈,只得连夜电告北京总理衙门。

    清庭获此消息后,光绪皇帝没了主意,赶紧召集群臣朝议。于是,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翁同和道:“奉天乃吾朝根基,断不能让。”

    户部给事洪良品则言:“国库空虚,安有巨资赔付?”

    礼亲王世铎又道:“台湾为江、浙、闽、粤门户,断不可弃。”

    而庆亲王奕劻却说:“台湾乃海中一岛,无物产;与其割取内地,不如将台湾舍弃。”

    也有人主张:“召回李鸿章,再决死战。”

    另有人却道:“辽东、威海新败,元气大损,岂能再战?”

    如此,群情激昂七嘴八舌的议论一番后,虽然都不愿屈膝议和,但却谁也没能拿出一个可行的好主意。

    光绪皇帝也就心乱如麻难下决断了,只得电《谕》李鸿章:“倭国所索太过,勉力周旋,不可议绝。”

    朝庭没有决断,使李鸿章左右为难了,只得勉为其难地又费尽口舌与伊藤博文讨价还价了一番。

    但是,伊藤博文仍不肯作原则性的让步;最后,才松口答应“将营口以北的占领地归还,赔款减至二亿两”,权作是一种让步了。

    然而,伊藤博文接着却威吓道:“本朝已有六十艘运输船泊于距天津不远处随时待命,若和议决裂,恐未到期,战火就会再次引燃。”

    李鸿章闻言后这才也急了,即电告并请《旨》定夺。

    此时,朝庭也已感到了技穷;而慈禧太后见日军已威迫到了奉天,早已又吓破胆了;此时的她只求能保皇陵、保皇室,别的全都管不了;因此,即下《懿旨》给李鸿章:“既无可商改,即与之定约。”

    慈禧太后开口了,李鸿章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

    于是,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上午,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上,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共十一款,包括“清政府从朝鲜半岛撤军,承认朝鲜独立,断绝中朝的宗、藩关系”、“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二亿两白银”等条款。

    《马关条约》签订后,尚须两国皇上钦准后方可换《约》履行。

    此时,李鸿章的心中却并不能因《条约》已签订而轻松,反而如同服了帖苦药精神沮丧情绪消沉;他自知经手如此丧权辱国之事,必遭国人唾骂;所以,回到天津后,即向光绪皇帝告了长假终日闭门不出;李鸿章不敢面对国人的谴责,连向朝庭呈报《条约》文本、求取御笔钦准及后续的换《约》诸事都交由其幕僚伍廷芳去办了。

    果然,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国内,朝野顿时哗然了。

    国人皆痛斥李鸿章卖国,群臣纷纷上奏欲抵制如此和议,翁同和、李鸿藻等大臣也叩请光绪皇帝“从缓钦准”。

    光绪皇帝也不甘心受此奇辱,只是苦无良策。

    慈禧太后眼见舆论如此哗然,倒也没了主意;于是,干脆把议和的担子都压到了光绪皇帝的肩上而撒手不管了。

    此时,有人奏请干脆“京都西迁,背水一战”,这使光绪皇帝更是心中犹豫举棋难定了。

    光绪皇帝也知道,若钦准履约,须割地赔款,心中实是不甘。所以,也有背水一战之念;但若是真的再兵戎相见,结果会如何?心中却也无底;为此,光绪皇帝觉得还得征询一下前线将士,方可决断。

    于是,光绪皇帝去电询问尚在前线的刘坤一。

    此时的刘坤一没再有往日的豪情了,只是闪烁其辞地回复道:“疆场瞬息万变,胜负实难逆料;战和两可,陛下自决,臣岂敢妄议。”

    光绪皇帝已知言外之意,觉到前线将士已无斗志,这仗不能再打了。

    忽又报“天津遭海啸侵袭,淹毙甚众,损毁无数。”

    光绪皇帝闻此惊报,不由得想如此灾变,莫非天意惩朕?于是,仰面长叹;尔后,提笔朱批了“钦准”两字。

    而此时,京城中正有一批从各地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考毕后尚都留在京城等待发榜。闻此消息后顿时群情激愤了,特别是台湾籍举人更因割让台湾而皆痛哭流涕。

    一八九五年四月二十二日,时有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两举子,连夜写就了一篇一万八千余字的《上今上皇帝书》;《书》中详陈救时之方自强之道,言辞激昂气势磅礴,显示了莘莘学子忧国忧民救亡图存振兴华夏的赤诚之心。

    《上今上皇帝书》成稿后,很快在应试举人间传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纷纷表示要连名上奏;于是,来自十八省的共约一千五百多名赴京应试举子联名《上书》了。

    因此时,光绪皇帝已朱批钦准了;都察院接受了举子们的《上书》后,恐阻扰和局,故不敢转呈而压下了。

    于是,举子们又齐集到都察院前请愿且书呈不断,整个北京城被闹腾得沸沸扬扬无宁时了。因为,应试举人又称“公车”,故史称其为公车上书。

    光绪皇帝见到有如此多的天子门生能忧国忧民,看来华夏民族还有希望,心中倒是感到了一些慰藉;只是,莘莘学子怎知他做皇上的苦衷。如此的群情激昂悲愤难抑,恐再生事端;为了平抑一下如火燃烧般的赤子之心,光绪皇帝思虑再三后特意下了道《罪已诏》,把辱国之责揽到了自己身上。

    因为,举子们皆是孔孟之徒、程朱门生;虽然,对丧权辱国都义愤填膺,对贪官佞臣敢弹劾声讨;但对于万岁爷无论如何都不敢说一个不字的,更不用说责难当今皇上了。所以,光绪皇帝的《罪已诏》颁布,举子们倒是禁声了,闹腾不息的京城这才渐渐的复归平静。

    却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皇朝割让大片土地,一直袖手旁观的西方列强这才急了。

    特别是俄国,因其在南满有着很多的利益;所以,担心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后,会威胁到他们在南满的利益。

    而辽东半岛上的营口是通商口岸,法国也有利益所在;所以,也担心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后,使其利益受损。

    于是,两国因利益所驱不谋而合,决定联手抑制日本,以维护自己在华的既得利益。

    而姗姗来迟的德国,朝思暮想能在华分得一份羹,却苦于没有机会;而今,见俄、法联手欲抑制日本,也就打算参与其中;想藉此使清皇朝感恩,以方便自己以后的伸手索要。

    于是,针对日本的三国联盟建立了。

    接着,三国联盟即以所谓的友谊方式直截了当地向日本提出警告:“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如果不接受忠告,三国将对日本共同采取军事行动。”

    三国联盟的警告确实使日本明治政府感到了压力,赶紧召开御前会议研究对策。

    与会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西乡从道三人都觉得,应对之策不外乎三。一是,断然拒绝,这就得准备与三国交战;然而,凭着日本现有的实力,能战胜清军已属侥幸;欲与三国抗衡,必不能敌,故不可为。二是,接受忠告,从已占领的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等地撤军,并放弃占领台湾;如此,虽能避免与三国交恶,但却会前功尽弃而一无所得;这实在也极不甘心而不愿为。三是,巧与周旋或满足其部分要求;三国名曰友谊忠告,实为各自利益;一旦欲望实现,必会分化瓦解;而辽东半岛是其利益所在,故而权且放弃辽东专顾台、澎算了;若如此能行,仍不失为是上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