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144章北伐军光复沪宁 三三一重庆惨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4章北伐军光复沪宁 三三一重庆惨案 (第2/3页)

,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终于胜利结束了。

    这次起义中有三百多名工人牺牲,千余人负伤;就这样,上海工人用自己的鲜血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接着,召开“上海市民代表会议”;三月二十二日,即宣布“成立‘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

    而此时,白崇禧也已随“东路军”进入上海了;因此,由十九人组成的“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委员会”中,既有中*共*党员与工人代表,又有国民党的“左派”与“右派”,还有上海社会各界的代表,似同一个大杂烩;而“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常委”则由钮永建、白崇禧、杨杏佛、王晓籁、汪寿华等五人组成,中*共*与国民党左右两派、上海总商会等均在其中占有席位而难分仲伯。

    对此,蒋介石倒是不怎么放在心上。

    因为,他的“东路军”进驻上海后,上海实际上已控在了他的手中;所谓的“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无非如同一个花瓶,要取、要舍还不是他一句话?只是,****领导的“工人纠察队”有被武装了的数千号人,却不免令他有点头疼。

    不过,“工人纠察队”与他那全副武装的“东路军”相比,毕竟也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因此,蒋介石也暂时将他搁置一旁了。

    因为,此时的蒋介石还有一个更令他心切的事要办,即攻取南京;这是他挥师东进的目标所在,不可再延滞。

    因此,东路军占领上海后,蒋介石又急切地谋划攻取南京了。

    且说,“东路军”进取上海时,“江左军”与“江右军”也在皖北与皖南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原来,“五省联军皖军”总司令陈调元从九江退守安庆后,孙传芳非但没有责怪反、反而给了二十万元饷银予以慰勉,目的是要他“勉力守住安徽”。

    不久,张宗昌派遣“直、鲁联军”南下驰援;孙传芳又要求陈调元与“直、鲁联军”协力共防。

    然而,陈调元不赞成“直、鲁联军”南下,以为“这无异于引狼入室”;因此,很不宁愿与“直、鲁联军”配合。

    “北伐军”挥师东进后,孙传芳《命》陈调元“协同‘直、鲁联军’第二军军长郑俊彦一起西向迎战”。

    然因,陈调元心中不爽故驻军不前,任由郑俊彦在皖西孤军作战而遭惨败。

    张宗昌与孙传芳十分恼火,欲加追究。

    然因,陈调元在安庆势众,恐难对其下手;遂打算将其调离安庆,去其羽翼后再伺机处置;于是,又下《令》将陈调元移防芜湖。

    陈调元已揣知了张宗昌与孙传芳俩人意图,则打算干脆投奔国民政府了;于是,陈调元暗中派人与“北伐军”联络。

    蒋介石获知后心中大悦,即《任命》其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军长”兼“‘北路军’总指挥”;但要其“暂时忍隐不显,待调至芜湖后再举事”。

    因为,芜湖与南京相距不远,得了芜湖后便于攻取南京。

    于是,陈调元不露声色地奉调赴芜湖了。

    陈调元刚到芜湖,张宗昌与孙传芳即欲对其动手。然而,陈调元却抢先一步,于三月四日在芜湖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军长”。

    陈调元毕竟是“皖军”总司令,在“皖军”中有影响力;因此,陈调元反水后,他的部将纷纷跟随响应。

    驻于安庆的“皖军”第三混成旅旅长王普、驻于铜陵的“皖军”第五混成旅旅长岳盛宣、驻于宁国的“皖军”第十七混成旅旅长安树珊、驻于宣城的“皖军”第二十四混成旅旅长丁翰东也都宣布“归顺‘国民政府’”了。

    接着,江北的“皖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马祥斌在合肥、“皖军”第四混成旅旅长孙东云在蚌埠,也相继举事。

    “皖军”诸将跟随陈调元纷纷倒戈后,令张宗昌与孙传芳猝不及防。

    于是,进军安徽的“江左军”与“江右军”如入无人之境了。

    程潜的“江右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取了安庆、铜陵等地,然后沿江东进抵达芜湖,并又一举攻占了当涂;李宗仁的“江左军”则控制了津浦线南段,并占领了合肥、蚌埠等地。

    于是,皖北大部也均归“北伐军”所控了。

    不久,何应钦的“东路军”也进取了高淳、溧水等地,并进而攻占镇江。

    如此一来,南京已处于“北伐军”的东、南、西三面包围之中岌岌可危。

    “北伐军”对南京三面合围后,南京城已危在旦夕了。

    不过,此时的南京城内有刘志陆的“直、鲁联军”第十三军及其部将谢文炳的“直、鲁联军”第十三七军、陈修爵的“直、鲁联军”第十八军驻守;另外,徐源泉的“直、鲁联军”第六军驻守在南京外围的江宁;所以,尚可与“北伐军”抗衡。

    况且,南京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北伐军”欲攻取南京也非易事。

    然而,蒋介石已下定了“非攻取南京不可”的决心;因此,还在上海尚未攻取之前,蒋介石就下达了“攻取南京”的《命令》。

    并《令》程潜的“江右军”为主攻,何应钦的“东路军”辅攻,李宗仁的“江左军”阻援;并将划入“东路军”了的鲁涤平的第二军复又归入“江右军”,仍编为第二纵队,以加强攻城力量。

    同时,蒋介石《命》王天培的第十军“到芜湖集结待命”;于是,刚协同贺龙平定鄂西后的王天培,即率部经武汉入皖、进驻到了芜湖。

    程潜受《命》后,即遵《令》而行。

    三月二十一日,就在上海工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同一天,数路“江右军”同时向南京挺进。很快的,程潜亲率的“江右军”第一纵队进抵江宁。

    驻于江宁的徐源泉奋力抵抗,两军激战难分胜负。

    第二天,鲁涤平的“江右军”第二纵队也抵达江宁,配合“江右军”第一纵队夹击“直、鲁联军”。

    徐源泉不敌,退入南京城内。

    于是,程潜所部占领南京城西南郊的江宁镇,鲁涤平所部进占南京南郊的龙都镇和淳化镇。

    而此时,贺耀祖的“江右军”第三纵队紧跟其后,也进到了南京外围的禄口镇、陶吴镇、秣陵关。

    于是,各路“江右军”就都兵临南京城下了。

    接着,程潜下达了对南京城的《总攻令》。

    于是,“江右军”第一纵队攻打雨花台,“江右军”第二纵队攻打中华门、光华门,“江右军”第三纵队攻打通济门、武定门。

    南京守将刘志陆、谢文炳、陈修爵、徐源泉等人率部奋力抵抗,战斗异常惨烈。

    从赣北败退后驻于江北的原“五省联军浙军”总司令卢香亭见南京危急,欲率部驰援;然而,途中却遭到了李宗仁的“江左军”阻截。

    两军激战,卢香亭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往徐州。

    此时,蒋介石派遣张群潜至徐州,欲以友情游说孙传芳,促其反正参加“北伐”。

    卢香亭见大势已去,遂也建议孙传芳“不如参加北伐,以求生路”。

    然而,孙传芳不从所言,决意与“北伐军”抗衡到底。

    卢香亭见劝谏不成,遂不辞而别离开孙传芳,去往天津隐居了;从此,卢香亭结束了军旅生涯。

    卢香亭的援军溃败后,南京守军更如困兽了。

    徐源泉所部是败军,士气已是不振;而刘志陆、谢文炳、陈修爵等人投奔张宗昌,原想借其力打回广东去;而今,想不到却在南京与“北伐军”对阵并非本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