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150章鲍罗廷遗憾回国 共产党南昌起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0章鲍罗廷遗憾回国 共产党南昌起义 (第5/5页)

 这一晚,位于江西大旅社的“前敌委员会”内灯火通明,大家怀着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等待着起义时刻的到来。

    谁知,晚上十时,忽然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

    一名值勤的哨兵发觉第二十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副营长赵福生鬼鬼祟祟地钻进了第五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藩台衙门,此一情况立即上报到了“起义总指挥部”。

    贺龙见情况严重,又立即报告了周恩来。

    此事立即引起了周恩来的警觉,因起义《命令》已下达到了营一级,赵福生已是知情人,估计其定是去向敌人告密了。

    如此突变、出人意料,敌人获知起义情报后,必会有所准备甚至于先发制人进行镇压;因此,必须调整起义计划,抢在敌人做出反应以前发动起义了。

    于是,周恩来立即与贺龙等人商议,果断地决定“将起义时间提前两小时”,即改为了八月一日凌晨二时,以防不测。

    位于德佐路的江西省政府大院,因与起义总指挥部所在地江西大旅社毗邻;这一晚,驻于大院内的省政府卫队见江西大旅社内人员进出频繁、显得异常,揣测今晚中*共*或有异动,不由得皆惶恐不安了。

    卫队长自知留守省政府大院只能是被歼遭擒,不如“走为上”趁着夜色逃遁。于是,八月一日子夜一时左右,“省政府卫队”悄悄地欲从大院后门溜走。

    但是,此时的省政府大院已在起义军的严密监视之下了;值勤的哨兵见有人从省政府大院溜出,便厉声喝问。对方不知当晚口令,只得退回。

    哨兵见对方答不上《口令》且行迹可疑,遂朝天连开三枪、以示警告。

    而因,起义信号也是三声枪响,且此时离起义时间已经临近;早已枕戈待旦的起义军将士闻得三声枪响后,误以为是“起义总指挥部”发出的起义信号;于是,纷纷举起武器投入战斗了。

    就这样,离预定的起义时间尚有一个多小时,哨兵的三声枪响、阴差阳错地被误为了是起义信号,从而,“南昌起义”提前打响了。

    且说,“南昌起义”打响后,起义军即分头出击。

    贺龙亲率第二十军第一师主攻驻于藩台衙门的第五方面军司令部警卫团,刘伯承则率第二十军第二师攻打驻扎在大营房的第九军第七十九团和老营房的第九军第八十团;叶挺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攻打南昌卫戍司令部与盘踞在天主堂与匡庐中学内的第六军第五十三团,蔡延锴的第十一军第十师则袭取位于湖马路的第三军第二十三团和驻于新营房的第三军第二十四团。

    叶挺的第二十四师毕竟是“铁军”,第六军第五十三团如何敌得?南昌卫戍司令部只有一个警卫营,更是不在话下。

    因此,两处守敌很快就被解决了。

    驻于湖马路的第三军第二十三团和驻于新营房的第三军第二十四团,原来尚有点战力;但因此时,该两团的团长卢泽明、肖曰文等人还在朱德摆下的“鸿门宴”中开怀畅饮;待俩人听到枪声察觉情况不妙、欲溜走时,早已被朱德的手下擒获了。

    卢泽明与肖曰文被擒后,所部即犹如无头苍蝇了;况且,蔡延锴的第十一军第十师也是一支劲旅;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将两个团全歼。

    只是,驻守第五方面军司令部的警卫团是朱培德在云南起家时就一直带在身边的一支精锐部队;且由于赵福生的告密,第五方面军司令部警卫团已有所准备;因此,当贺龙亲率第二十军第一师攻打藩台衙门时,受到了第五方面军司令部警卫团的顽强抵抗,战斗打得出乎意料的惨烈。

    而刘伯承率第二十军第二师攻打大营房与老营房时,也受到了驻于两地的第九军第七十九团和第九军第八十团的顽抗。

    不过,贺龙与刘伯承毕竟都是名将,朱培德的部下最是顽抗、总不是他俩的对手;何且,两军兵力相差太过悬殊;因而,激战数小时后,守军或被歼或缴械,战斗即告结束;告密的赵福生被生擒,贺龙下令将其枪决。

    至上午六时,南昌全城已被起义军控制了。

    下午,闻知“南昌起义”已经打响了的聂荣臻与周士第,即按计划率领尚驻在九江马回岭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乘车、沿南浔铁路而下也赶至南昌,随同抵达南昌参与起义的还有第四军第二十五师辖下第七十五团的三个营和第七十四团的一个机枪连。

    聂荣臻与周士第率部抵达南昌时,赣江北岸的牛行车站还在敌人的控制之下。

    于是,俩人所部即会同第二十军第二师又一举夺占了牛行车站,位于南昌外围的残敌也被扫清了。

    就这样,由中*共*独立领导的“南昌起义”终于成功举行、并旗开得胜。

    “南昌起义”成功后,“前敌委员会”即以“国民党左派”名义发表了《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三大政策”、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

    此时,“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于右任等人虽然没在南昌,但都《通电》发表《声明》,表示了对“南昌起义”的支持。

    八月一日上午,谭平山以“国民党中执委常委”的身份召集在南昌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党部代表共四十五人,开了个“联席会议”;并由中*共*与“国民党左派”联合组成了一个“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邓演达、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贺龙、林伯渠、叶挺、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二十五人为委员。

    而在张国焘的主张下,张发奎、黄琪翔、朱晖日等人也被列入了委员名单,张发奎更是成为七名“主席团成员”之一,理由是“让他黄袍加身,可少一点反动”。

    其他六名“主席团”成员,则是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贺龙、郭沫若、恽代英;但因,此时宋庆龄、邓演达、郭沫若都没在南昌,“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实际上是由谭平山主持。

    接着,“革命委员会”做出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及第二十军、第十一军的番号,由贺龙任‘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兼‘第二十军军长’,叶挺任‘第二方面军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同时,将朱德与周士第等部合编成“第九军”,由朱德《任》“军长”。

    “南昌起义”的成功举行,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程。

    自此,中国共产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与武汉的汪精卫、南京的蒋介石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了;从而,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姿态投身并主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的历史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