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264章曼德勒会战流产 戴安澜为国捐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4章曼德勒会战流产 戴安澜为国捐躯 (第2/3页)

乐可城也不知道。

    史迪威极为震怒,他下《令》罗卓英立即查办甘丽初,并将第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交军事法庭枪毙。然而,这个《命令》被打了折扣,结果是“甘丽初仅受了训斥,陈勉吾被责令夺回阵地”。

    但是,甘丽初的第六军已全无斗志。

    四月二十三日,甘丽初的第六军与日军松山祐三的第五十六师团稍有接触后,就弃守雷列姆;仓促向东北撤退,一直退过萨尔温江。

    于是,日军得了雷列姆;并进而攻占了中国远征军侧背的战略要地裳吉,夺取大批囤集的战略物资。

    裳吉是保卫腊戌的门户,裳吉丢失﹑腊戌难保,中国远征军的回国之途即会被断;这下,杜聿明也急了。于是,杜聿明赶紧派第五军辖下戴安澜的第二○○师夺回裳吉。

    四月二十四日,戴安澜的第二○○师与日军松山祐三的第五十六师团经过一番激战,终于将裳吉收复。

    裳吉的收复﹑好比关上了后门,指挥部的人们才喘出一口气。

    此时,罗卓英和史迪威又准备实施“曼德勒会战”计划了;于是,戴安澜的第二○○师又收复了东枝。而此时,日军却绕过东枝,向雷列姆北进。

    就在戴安澜的第二○○师收复裳吉和东枝后﹑还没缓过气来之时,另一个紧急情报又传到总指挥部。

    原来,沿泰缅边境袭击裳吉的日军松山祐三的第五十六师团退出裳吉后,只有所属的第一一三联队,其主力却去向不明;这一异常情况,立即引起了中国远征军总指挥部的忧虑。

    因为,中国远征军的防线主要设在曼德勒外围及彬文那、央米丁一线;而裳吉以北是一片重重叠叠的山区,区域广大人烟稀少﹑十分空虚;如果,被日军钻了这个空子,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面对这片地域辽阔的缅甸战场,盟军却丧失了空中侦察的必要手段。如此,中国远征军总指挥部犹如一艘在大雾中航行的轮船,随时都有因航道不明而触礁的危险;顿时,中国远征军总指挥部的气氛紧张起来,一柄看不见的达摩克利之剑似乎已经悬在头顶,叫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虽然,中国远征军总指挥部立即派出了大批人员进行搜索﹑并下达许多《紧急命令》却仍毫无结果,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官们就是在这惶恐不安中度过难熬的一夜。

    原来,日军松山祐三的第五十六师团主力撤出裳吉后,绕过东枝﹑占领了雷列姆;然后,集中各联队的四百多辆卡车﹑利用缴获的七百多桶汽油,以十辆坦克和装甲车为先导,分两路迅速北进﹑直奔腊戍而去,并对腊戍构成夹击之势。

    四月二十八日,终于有了消息“腊戌以北二十公里的南泡山谷,发现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主力”。

    这说明“日军已经胜利地完成了迂回缅北的千里大奔袭”,并且有“袭取了腊戌,切断中国远征军回国之路”的危险;这个消息如石破天惊﹑骇人听闻,更使中国远征军的全体指挥官呆若木鸡了。

    腊戌位于缅甸东北部,乃缅甸北部掸邦的首府;是中国军队出国远征及班师回国的必经之途,中国远征军总指挥部曾千方百计想堵住这个缺口。

    得到这个消息后,军队已乱作一团了,中国远征军的溃败之势几成定局。

    同时,一九四二年五月初,原定用于缅甸战场的比斯尔的美国第十航空队突然调往北非;顿时,中国远征军失去了空中掩护,任由日军空军蹂躏了。

    之所以,要把比斯尔的美国第十航空队调往北非;那是因为,驻在北非的英军在隆美尔指挥的德意军队打击下,已接近总崩溃。如果,北非失陷,英联邦等于折断了脊梁;英国本土同远东和澳洲之间的联系将被切断,无法动员英联邦雄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控制住北非,不仅能使英联邦之间拧成一股绳,而且可以把西西里岛作为一块跳板﹑进攻意大利,打击在希特勒占领的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上。只是,这么一来,美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考虑就只能是“先欧后亚”了。

    如此,战局对中国远征军大不利了。

    在此窘境下,亚历山大﹑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在距曼德勒以南四十公里﹑名叫皎克西的小城内举行了最后一次联席会议;这一次,中、英、美三方终于难得地达成了一致意见:“趁腊戌尚未丢失,立即全部撤退。”

    并就如何安全撤退拟定《方案》,经研究决定:“在东线,已经不完整了的甘丽初的第六军与驻在东枝的杜聿明的第五军辖下戴安澜的第二○○师,以及刚沿滇缅公路进入缅甸的张轸的第六十六军的两个师,可以直接退入中国境内。现在中线的英﹑缅军及中国远征军孙立人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廖耀湘的新编第二十二师﹑余韶的第九十六师,通过曼德勒撤出;然后,到达伊洛瓦底江西岸。之后,亚历山大和史迪威负责将英军撤到印度,罗卓英和杜聿明负责将中国远征军通过密支那北上回国。”

    然而,此时日军松山祐三的第五十六师团已接近腊戍,并且在中国远征军赶到以前攻取了腊戍。

    腊戍的迅速陷落,让仍在曼德勒一带集结的中国远征军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中国军队一向在战争以前必先安排好退路,如今退路被断﹑实在是一个严重打击。

    此时,从曼德勒往北去的路上,挤满了卡车、弹药车以及步履蹒跚的兵士和难民,大撤退的人群就这样在尘土、热浪和恐惧中行进着。

    日军飞机不时的在空中盘旋﹑用机枪朝公路扫射,撤退的人群更是慌乱了﹑仓皇地躲避日机的扫射。。

    滇缅公路被截断,右线已经溃败;此时,日军樱井省三的第三十三师团又攻下了曼德勒西边的望濑。

    望濑离英﹑缅军司令部所在地瑞波只有六十英里,已经危及到英﹑缅军撤到印度的路线;因此,英﹑缅军必须赶在日军樱井省三的第三十三师团之前到达钦敦江上的加里瓦渡口。

    而此时,英国人听说“日军攻占腊戍”的消息后,时任缅甸军军长威廉·约瑟夫·斯利姆赶忙下《令》将安放在阿瓦桥上留作“不时之需”的炸药引爆了。

    斯利姆将阿瓦桥炸毁后,即率领英军撤往印度去了。

    英军撤退时,连重武器也来不及运走﹑被弃置于江边,士兵仅随身带了轻武器逃跑;英军在撤退途中已溃不成军﹑队伍稀稀拉拉地前后拖了近一百五十公里长,才终于撤到了印度。

    英军撤退后,日军突入加里瓦河谷。

    伊洛瓦底江的阿瓦桥是仅有的一座能承载坦克的大桥,也是由曼德勒往腊戍的必经之途,中国远征军的大量部队与辎重若要撤退回国,均须经此过。

    而今,这座大桥在斯利姆的一声《令》下﹑于四月三十日二十三时五十分彻底毁坏了;从而,中国远征军断了回返之路而不知所措了。

    于是,罗卓英下《令》中国远征军主动“弃守曼德勒,全线撤退”。

    处于东线的中国远征军第六军军长甘丽初接到罗卓英下达的撤退《命令》后,他见“腊戍已被占领,向北的退路被日军切断,原计划回中国境内的路径已难行”;于是,甘丽初决定经泰国、缅甸、老挝边境的景东后回国。

    然而,甘丽初的第六军在撤退途中一路上遭到了日军牟田口廉也的第十八师团的追击。

    五月十二日,甘丽初的第六军撤退到萨尔温江东岸。

    虽然,第六军已屡次打退了与日军签订有“协同作战”《协议》的泰国军队的进攻;但是,甘丽初的第六军已三面受敌,且景东一带地形平坦﹑无险可守。于是,甘丽初直接向******和参谋总长何应钦申述意见,获准“放弃景东,退入滇南,以巩固国境”。

    后来,甘丽初的第六军从景东撤退到云南的思茅、普洱一带,全军仅存六千余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