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称王建国】十六 (第2/2页)
。” 姬春香愣住了,因为她从来都没这样想过,在她眼里,她是知道大都督对周胭非常好,但好到这样,她不愿意相信。 姬信见她沉默了,又说了一句:“你还是多想想办法,怎么讨大都督欢心,外面的事由我们帮你打理。用一句话来说,我们姬族做得再好,若大都督不喜欢你,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没有异议的。” ※※※ 越国的开河城,这里攻城战的惨烈度可说是百年难遇。原因是双方统帅都不许投降,要么杀死对方,要么被杀,两种选择。 “蛮将军,南城墙上面冲上来了很多秦人。” “越甲军随我去南城。” 蛮乌赶到南城墙上后,只见这里的战况已经得到控制,因为另一支队伍比他们先到这里与秦人交战。这支队伍正是当年护送新越王回来的丹阳军,这支丹阳军也一直留在了越国,这一次也参加了守城战,并且在这几日里表现不比越甲军输一点。 “不要输给丹阳军,杀”蛮乌从内心来说,他是非常讨厌丹阳军的,因为他知道丹阳军与秦军一样,都是想要吞并他们越国,只是丹阳军想要慢慢蚕食,方式比较温和。秦军就直接用武力,用血的方式来征服他们。 越甲军的加入,很快就把冲上城墙的秦军赶出城外了。这个时候,越甲军也已经疲惫不堪,纵观他们身高马大,但也普通人,力气总会有耗尽的那一刻。众多的越甲军士卒坐在了地上,他们连抬手都不愿意多花费力气。 蛮乌这个时候也快要到顶了,再这样拼下去,不等秦人杀进来,他自己都得累死在城墙上。可是,他不继续战斗,那么城墙就会被秦人攻破,那个时候也逃不过一死。 “呜呜……”城外秦军军营里传令以前从未听过的喇叭,接着是秦军开始退出战斗。 蛮乌大松了一口气,虽然不明白这喇叭声意味着什么,但至少秦军退走了,他们可以休息一会,吃几口热菜补充体力了。但是,就在他站起来,向城外望去的时候,只见秦军军营中,一面大大的‘白’字大旗高高挂起。
“白起来呢?”蛮乌震惊道。 片刻,公主勾乐与众位将领站在城墙上,望去秦军大营方向,还有那面迎风飘扬的大旗,此时他们心里百感交集,白起大名让他们心里都感到恐惧。 他们几人其实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看得很淡了,然听见白起这凶名后,心里面还是有这样的惧意,可见白起凶名的威慑力足以让天下人胆寒。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疑惑白起为何出现在这里?他不是应该去与支援的丹阳军交战吗?难道是他已经打退了丹阳军? 各种情绪焦作在所有人脑门前,他们心里都明白丹阳军的援军若败了,意味着的是什么?他们明白,但每人敢说出来。 城墙上很安静,普通士卒们正抓紧时间休息,将领们身体再疲惫都没了心情入睡。城被围困后就几乎与外界断了联系,不知道外面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接着,城外出现了一支秦军骑兵。这个时候骑兵不应该出现在战场上,因为骑兵可以攻城墙吗? “嗖,嗖,嗖……”一支支飞箭射向城墙上。城墙上的士卒以为是秦军又开始攻城了,所以纷纷叫醒了熟睡中的同伴。可是,当所有人都被叫醒,人人都拿起武器厚的时候,城外忽然就安静了,刚刚那些射箭的秦国骑兵也消失不见了。 城墙上的士卒们都蒙了,不知道这是发生什么,当然,没人攻城是最好的,这样他们就又可以休息了。可是,正当大部分人准备又休息的时候,不知谁喊了一句:“箭头上有布。” ‘开河城内的士卒们听着,丹阳军已被大秦大军打败,现已回了丹阳城。如今你等已无外援,早日献城投降,留你等性命,否则破城之日,必血洗开河。’ 箭头上所写的消息很快传片了整个开河城,也动摇了守城士卒坚定的决心。 “如何是好?”公主勾乐双手在颤抖,当她得到这消息后,她眼泪已经哗哗落下。 蛮乌还好,毕竟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承受力很强,但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无话可说。 邓力想了想,提议道:“开河城是守不住了,不如杀出一条血路,互送公主与大王离开。”邓力这个时候想到了先王的遗命,让他保护好公子与公主的安危,所以才想要逃出去。 “谈何容易,四周都是秦军,士卒们连夜守城,已经疲惫不堪,可能打开城门后,我们还没有出城,秦军就从城门杀进来了。”蛮乌对逃跑没有一点信心,语气里仿佛是万念俱灰一样。 “可是王室的血脉不能这样断送。”邓力道。 蛮乌冷笑道:“那就当初别回来,既然回来了就必须有死的觉悟。秦军一旦入城,肯定是会血洗整个开河城,谁也逃不了,我已经准备战死在这城墙上,至于你们要怎么样,我管不了。”说完后,他转身就走了。 “邓大哥,战吧,死就死,我还是那句话,父王能战死,那我也能,只是我不希望像父王母后那样死后还要被羞辱,我会死得他们连骨头都找不到。” 过了一个夜晚,秦军开始攻城了,之所以要等过了一夜才继续攻城,这是白起故意为之,就是要让那消息传片整个开河城,瓦解守军的意志,然后他们最后一击,就能攻破城墙。 今日,白起在下令攻城前,还下了一道命令,这就是屠城令。开河城内无论老弱,通通斩杀,不留一个活口,女人可以拉回军营作乐,但玩够了后还得要杀。白起就是这样狠,所以他的士卒也狠,他们排列成方阵,一步一步的靠近城墙,他们还大声嘶吼,想用这样的气势压垮本已经守军摇摇欲坠的决心。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