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三十五章 武备 (第1/2页)
大业十二年冬。 方明一行顺利回转岭南。 镇南王宫之外,水道连绵,百舸争流,车马如龙,热闹喧嚣程度比起当年又胜了不知几筹。 特别是,汉民的面孔大大增加,令方明心里满意非常。 原本的岭南宋家虽然看似势力广大,影响遍及南海、龙川、义安、高凉、信安、永熙、苍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珠崖、宁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阴十几郡,但也仅仅只是影响而非控制。 因为这些地方生活的也多是俚、僚等外族,宋家不过是通过公平交易,竖立良好形象,颇得边区头人的尊敬与认可罢了。 要是真的在这些地方建立起了有效统治,那随随便便就可拉出数十万大军来,宋家早就出去争霸天下,哪里还要这么憋屈? 放在三十年前,能出两万大军便已经是拼老命了。 而在原著当中,宋智看到隋朝气数未绝,劝宋缺韬光养晦,又从事各项暴利行业,三十年积累下来,才有着后来援助少帅军的规模。 可惜,纵使那时,也是力有不殆,不得不依靠外人成事。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早在三十年前,方明就有意趁着天下大乱之际,迁移江南与中原流民入岭南。 又组织生产,开垦良田,当然,最重要的却是防治瘴气与疫病。 古人生育较早,十五岁便谈婚论嫁,三十年,便是两代人的时间!已经足以外来人在岭南扎根了。 而方明又派出商队,从岭南再往南去,到交趾、占城之所在,寻访优良稻种,又以官府的力量推行播种,历来便是南稻北麦,只是此时稻谷在南方还未推广,作为熟知历史的穿越者,方明又怎么可能不做此准备? 毕竟,在古代,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便看的是粮食、人口,以及铁器! 此时号称得关中者得天下,也不过是关中土壤肥沃,亩产丰盛之故,而麦子的产量若是与稻谷相比?呵呵…… “宋智的移民工作做得不错!” 看着岭南汉族所占比例大变,方明不由很是满意。 迁移人口、还有开垦田地、选用优良稻种,也是他准备的后手,防的就是将来出现南北对立之局面。 “见过王上!” 回到王宫之后,上书房内,宋智、虚行之,还有一批体制里面的精英早已等候着了。 “嗯!” 方明端坐主位,面相雍容而沉凝,配合着如玉的脸庞与坚毅的双眉,很容易便让人产生一种坚毅不拔的感觉:“明年隋朝必将发生大变!我意,立即整顿兵卒,开春即可举事!” “啊?” 在场人人皆是大惊。 因为现在杨广未死,大隋虽乱,但元气尚在,任凭谁也看不清未来之变化。 当然,方明是个例外。 “遵命!” 只不过,他在此时体制内的权威早已贯彻下去,而宋智、宋鲁等人更是知道他从无虚言,每料必中的特质,当即便叩首称是。 “宋智,你将情况说一说!” 方明摆摆手,目露智慧光芒的宋智当即越众而出,启奏道:“我岭南按照王上之制,此时募兵有着五万,足可驱使,而府兵还需动员,三月之后可得十万!” 古代打仗,天时地利人口都不可不顾,此时寒冬,自然不适合大规模动兵,春季有着农时,本来也有些不合适,不过方明募兵用的都是兵农分离之制,五万常备,倒也够用。 这五万募兵,便是职业正规军,而府兵则是屯田之兵,需要时间召集,在精锐、还有训练程度上也要逊色一筹。 之所以要募兵与府兵结合,不是方明不知道其中差别,实在是用不起了。 古代供养一个脱产士兵的消耗太大,五万大军,凭借着杨公宝库以及宋家财力还可支撑得起,但十五万? 隋炀帝二十余万禁军,乃是以天下财力供养,真正脱产的职业化军队,也是此时中原最强大的力量!更是维持帝位的本钱! 若没有宇文化及弑君之事,光凭借着这些人便可压制得李子通、杜伏威、辅公佑、沈法兴等人统统扑街。 隋末真正的大乱,也是从杨广被杀,禁军号令混乱,又与瓦岗硬拼,两败俱伤之后才开始的。 实际上……若非宇文化及名分不正,又仓促北上,大隋禁军怎么会被瓦岗李密放倒?纵使他那时已经打下兴洛仓,能收百万难民都是不行! 而李密纵使暂时挡住了兵锋,自身也是折损颇重,最后居然被势力、名气都不如他的王世充击败,不得不投降李唐,从而彻底失天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