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空我的云_第三节 初雪#183;铁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节 初雪#183;铁庙 (第2/2页)

主人。实事上,来到这里的人,根本上也就是这里的主人。因为这里本来就是来来往往的修行人驻足的地方。而我们爬山走到这里,也是人生修行的一种形式。

    同伴说“你这会真的像神仙一样啊,这个角度看你,你的神态和姿势,太神仙了。”他们在两个方向给我拍照个不停。

    “我们就是神仙啊!”我高兴的说。

    我只是不明白,既然我坐在这里这么神仙,他俩为什么不神仙一下呢?是被我这唯一神仙神住了,还是另有顾虑?我怎么让他俩坐下来也做一把神仙,他们都摇头。我明白了,他们是不能自觉‘封神’啊!哈哈……

    老大我不管那么多了,该神的时候决不虚度啊,哈哈……

    也是在这院子里,那位男驴友(网名羊儿)指给我看了那座铁庙。今天多亏遇到他(本文图片就是这位强驴当时爬上铁庙拍摄的,感谢他。),否则我们俩个根本不知道铁庙在什么方向。另外,如果今天是阴天有雾,这个位置就看不到铁庙了。好运气啊!

    一眼看过铁庙的形状,我心里就有了答案:这是柜式结构。人能上去,铁庙也一定能上去。

    遥看铁庙在如此巍峨之巅。那么,要上到铁庙,我是没那能力也没那胆啊。

    男驴友说:再上两座庙,我们就离铁庙很近了。

    那就快出发吧。这两座庙,是在太兴山的最高峰:海拨2340M,号称终南第一峰。

    到了这终南第一峰,才知道山的险峻!石梯依山凿成,一边是悬崖。石梯最陡处大于80度,宽仅能容一鞋平行。因为太险,所以才有铁索。

    可是雪已将石梯落满,而且结了冰。加上海拨高,这里又是寒风咧咧。更重要的是,在上这庙的中途,那位男领导被他的队员叫下去了,他背着他们队的案板和饺子馅,大家都还没吃饭。

    当时他去送包的时候告诉我们,他还返回来陪我们上最后两座庙。结果,我们再遇到他时,他在哑口上第一座庙下吃饺子。当然,在他的‘盛情’之下,我和同伴吃了他们的饺子,很好吃,荠菜馅的。

    继续爬山。现在就我们俩个人,前无脚印,后无说话声。我们开始向上爬,同伴在前,我在后。抓紧铁索我小心的向上,没有想到离顶的十多个石级旁没有铁索了。这里除了石阶更窄外,也更短了,不到60CM,而最后的十几阶几乎垂直,上面的雪也更硬了,每向上一个台阶都要反复试多次,才敢抬脚。

    向上爬时我开始担心,下来时没有抓的可怎么下啊?太危险了。这时同伴已上去了,我像狗熊般笨拙的爬了上去。还没站稳,同伴说:“上面还是石阶。”

    就在她说话时,我回头看了一下刚才爬上来的石梯,天啊!太险了!石梯旁万丈悬崖!我断定那坠落丧命的驴友,一定是在这里出的危险!后来下山后考证,我的判断对了。

    太可怕了,下山时只要脚一滑,就一定没命!这里连抓的都没有!

    我们这时因为接近山顶,风大得几乎把我们吹起来。我立即叫住驴友“不向上了,放弃冲顶。太危险了。”

    同伴说“你过来看一下,这里比刚才那石梯要好一些。而且离顶上寺庙不远了,也就几米了。”

    “不行,危险在我们刚上的石梯,上都这么难,下就更危险了。如果我们再向前走,返回这里时,雪会冻得更硬,会更滑的。赶紧下吧,这山上就我们俩人,一旦出事,想都不敢想啊。”我坚定的说。

    同伴没有再坚持。上山就是这样,一旦走在一起,就有相依为命的感觉。

    我开始先下,最上面的那几乎垂直的台阶,不敢用脚支撑,只好坐在石阶上加大受力面,然后双手支撑挪着下去。过程很艰难,我也很害怕,重力作用,加上重心太高,身体前倾下坠,导致我一度无法起身换脚。正在我不知如何时,发现崖旁竟有小灌木可抓。太好了!

    上山时只所以没发现,是因为我们手脚并用低着头爬上来的。有了这些枝条,马上安全了许多。当然,每抓一次小枝条,我都是反复用力试它牢固了才敢借力的。下到有铁索时悬着的心就全放下来了。

    同伴说“我爬山很少放弃冲顶的。”

    “我一样,但是今天不行,我当时回头看了一眼那边的悬崖,太可怕。下时一但有个闪失,一点活的机会都没有。另外,上梯子时我没有发现上面有枝条可抓,否则,我也可能就不放弃了。”我心里没有感到放弃是错误。

    “我也没有看到上头有枝条。另外,我没有向下看。放弃是对的,安全才是重要的。”同伴理解的说。

    “我们今天意外的看到雪,也看到了铁庙,并且安全的下来了。没遗憾的。”我满足的说。

    “不过,我等明年天热时还会来,我要近看铁庙。”我没有告诉同伴来的真正缘由,那就是我要解开铁庙是怎么放上去的!

    我之所以这样,完全是我性格决定的。我不相信不科学的解释和推论。坚信:人能到的地方,人就能创造奇迹,但没有神奇!

    没有想到,就在我们要离开太兴山时,竟然让我这次爬山画上了无限圆满的句号。

    不用再来太兴山探秘了!

    过程是这样的:当我们下到峪口时,接我们的车还没来。刺骨的寒风冷得我俩到山脚农家避风。

    看到路旁的这家门开着,我们就进去了。这是一间灶房,能感到炉膛内还有余热。顾不得卫不卫生,在门坎上坐下来。

    过了一会,一中年男子回来,估计是这家的主人。打扰了人家,就要没话找话“老乡,山上铁庙你去过吗?”

    老乡用关中话说“上去过么,庙里供奉了一菩萨,我还放了五块钱呢。”

    “是么!好上吗?你知道铁庙怎么上去的?”我是真的好奇了。

    “是不好上,可是有条路能上去。铁庙咋弄上去的我不知道。那铁庙不太大,能蹲进去一个人。”

    “哦?那么大啊?有1.5米高吗?”我接着问。

    “那没有,没有那么高。”老乡正比划时,我想起我遥看到那异常清晰的形状。

    我指着屋内门边放着的,在当地农村家里几乎每家都有的这种柜子问:“是不是和这个柜子一样?”

    “是的,是的,就是的,和这样子一样。”老乡肯定的说。

    哈哈……

    了然于胸!那铁庙怎么上去的,我知道了!

    感恩上帝,你又一次听到了我的心声。担心我会再来,就让我这一次解开了。这件事也表明:爬山人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这答案多难。只是大多数人都是遥望一下,一神传神,就神乎其神了。还有一部分及少数人上去了,只是为了挑战自己到了更险更高的目标,意不在铁庙。还一小部分人,看到了铁庙后如是朝圣,眼里就是菩萨。

    总之,对答案有兴趣的人,往往是上不去的人。而我今天到了铁庙的附近,并清楚的看到了铁庙的形状,还这么巧遇到了上到铁庙,并能准备指正形状结构的人,这又是不多见的。

    而这一且让我遇到了。这一切,就这么平平常常。再次印证我的坚持:凡是人能到的地方,任何人造的景观都是正常的!

    这一点,我比《空谷幽兰》的作者比尔波特要客观一些。

    那么,人间是有奇迹的,这奇迹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比如:圭峰山的天生桥,抱龙峪的飞来石等等,面对这些,我们不必深究,欣赏感叹就可以了。

    太兴山之行,解开了我一直的质疑,这质疑曾让我纠结过。心中还有一纠结,期待在这秦岭的山中再得以解开。但下一个要解开的,也许我永远得不到答案。我要解开‘入定’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2-11-3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