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话 保卫者战役 (第2/2页)
书籍。而我的身上则穿着一身雪色华丽的汉服长袍,在我的身边则矗立着一排排的灰衣侍从;他们或是焚香点炉、或是持扇柄毫,一脸忧愁地看着我。突然,一为仆人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碗满是辛苦药味的汤药走到了我的面前,他将药碗缓缓地呈递在我面前的书案上,也许是怕打搅我读书,他直接静静地推到一边看着我。 看着我面前的药碗和那些养生书籍,我的大脑里多出来许许多多地有关于卫仲道‘生前’的许多的记忆。其实不用看这些记忆,我也知道历史上的那个卫仲道可是一个早年因病夭折的读书人,历史只给了他留下极其简单记载。他的一生之所以会在历史上留下一段记载,并不是因为他自己作为一个士族留下怎样的诗篇或者是文章,纯粹是因为他的妻子是历史上充满了悲剧与清凉的女诗人-蔡文姬。 不过,虽然他本人没有在历史上有什么名声,但是他背后的家族却在当时的河东一地颇有威望与势力,拥有极其庞大的家财与土地。虽然这些财富无法与“四世三公”家族相比,但是相信依靠这笔家财我完全可以组建起一只数量可观的军队来在黄巾之乱之中展露几分手脚。毕竟,我可不是真正病秧子卫仲道。 想到这里,我低头看着面前的这碗充斥着苦药味的药汤,说实在的作为小的时候一直体弱多病的我,确是一个和自己的弟弟一样一直都不是一个喜欢喝药的人,尤其是去喝这些闻起来就感觉分外的难喝的药汤,可是为了不让人起疑心或者是担心,我不喝又实在不行,于是我就咬着牙咕咚咕咚地全部喝掉,喝完之后自己的嘴里满是苦药味,根本就无法感觉到其他的味道。 突然,从仆役群中响起了几声轻轻地笑声。虽然声音很小,但是还是让我听见了,这让我很好奇到底是那个奴才感如此地大胆。于是,我向着声音的方向望去,看见林郁正穿着一身看起来像是书童一样的服饰站在仆役里面轻声地笑着看我。他眼神之中充斥着阴谋的味道,一副早已经知道药碗里的汤药十分的苦的样子。我在自己的心里郁闷地想着,“该死的,他怎么知道我不喜欢喝药的。” 就在我准备起身去利用自己的权势去小小地教训一下林郁的时候,一个仆人连忙大呼小叫地从外面跑了进来,一见面就扑到在了地上,“少爷不好了,少爷不好了,您的亲家蔡邑大人被十常侍诬陷给罢官放归田里了。”
这名仆人的话没有让我感到多少的震惊,毕竟我对于自己的身份还没有完全的适应过来,不过倒是让我想起来在《三国演义》的开篇,蔡邑因为指责“妇寺干政”而被十常侍之中的曹节在背后听见,后蔡邑被诬陷罢官的剧情。所谓的那位蔡邑因该就是我的老丈人,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而所谓的十常侍也就是朝中管理内政的张让、赵忠、封湑、段珪、侯览等十位内侍。这几个人在三国演义之中不仅是干预朝政的权宦,而且还是“黄巾之乱”中幕后黑手(关于这一点之后会详细的说道)。 不过,为了不让人起疑心我还是装模作样地关心了一把,向着仆人反复地询问了事情的经过。这件事的发生,表明黄巾起义虽然还没有返生,但是离祸事地爆发已经不远了。虽然对于自己的那位漂浪而有才的妻子我并没多少的感情,但是我还是写了一份诗信让仆人转送出去。 不要小看我,作为高分考入上海大学的优等生,我所写的毛笔字可是正正经经的楷书,而且我也很精通地古诗文的造诣(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诗集,以后会说),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多多少少也算得上是颇有文采了,至少我自信自己的作品不会比古人逊色。 这首诗名为《碎梅亭》,文章的大体寓意是当今的朝政就如同及其寒冷的冬天,让有才华的贤臣们就像是无法忍受苦寒的梅花一样凋谢。可是终会有一天不甘于权宦干政的大臣们的反对之声会像春天的雷声响起,讨伐他们的行动会像风雨一样降临,到时候这些权宦们终会死在有德的大臣们的手中。 (作者:这可是小生的原创古体诗歌,我才不屑于像那些二流作家所写的穿越小说一样抄袭古人的诗词歌赋。) 看着传送信件的奴仆匆匆离去的身影,我重新坐回自己的书案前那雕着雪云孤鹤的太师座椅上。我拿起桌面上的《道德经》细细地看了起来,作为一本我在高中时代就可以完完全全地背下来的文言文书籍,这本书籍对于我而言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意思,只是我想要借用这本来掩饰自己对于目前的局势地所思所想罢了,顺便让笑话我的林郁在太阳底下继续给我站几个时辰再说!对于读书,我可是很有耐性。 首先我最需要掌握的就是卫仲道家族的金钱与人脉关系,在系统输入给我的记忆里面,这位体弱多病的卫仲道几乎从来都不踏出家门,一直呆在自己的洛阳宅院里潜心地读书养病,对于外面的情况基本都不太了解,甚至于对自己家的家产的多少都不太清楚,毕竟家里的家产还是由老当家的来掌管,不需要他来cao心。 对了,忘记看一下系统给我的所谓地补偿了。 ------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卫仲道,男,本名不详,仲道是其表字,东汉末年河东人。生于汉建宁元年,早逝。其妻为蔡文姬(蔡邕之女蔡琰)。卫家是河东世家,在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初兴于汉名将卫青,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卫氏家族就是从那一刻起平步青云。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cao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