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话 匈奴掠影 (第2/2页)
着他们的领袖……他记得那时他们的百夫长用不屑地眼光看了他们,转身便毫无畏惧地扛着自己的长枪冲了上去;那是他们愣了一下,他们想起了自己那无能的软弱与恐惧,然后他们便在耻辱的怒火之中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 那场战役之后,他和匈奴人地战争就从来都没有后退过一步!他始终牢记着自己的百夫长的那个充满不屑眼神,他始终地牢记着自己与匈奴人地仇恨!靠着不怕死地勇气与英勇的战绩,他在自己的百夫长战死之后,接过了他的职位,有一个小兵成为统领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的头领! 老汉也转了一个身,朝着自己身后那些恐惧与期待的农兵们露出来一张不屑地嘲讽,然后转过身去大吼着向匈奴人的骑兵不要命地冲过去!所有的农兵们都在那一刻愣住了,他们想起了自己那无能的软弱与恐惧,也想起了自己背后的女人与孩子,然后他们和曾经地老百夫长也一样在耻辱的怒火之中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 老百夫长在怒吼响起的那一刻真的感觉自己回到了那个曾经的战场,回到了那场血雨腥风的胜利之中。一马当先的老百夫长高高地跳了起来,一枪便将一名冲在最前面的匈奴士兵捅下了战马,然后勒住战马的缰绳将它的头活生生的用力地扳了过去!在扳过去的那一刹那,他翻身跳上了战马,战马大声高鸣着腾空而起,将在场的所有的匈奴士兵与农兵都惊呆了! 所有的农兵都在那一刹那将高声地欢呼,如果刚才那是因为在自己那无能的软弱与恐惧的那耻辱的怒火而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与匈奴人战斗,那么现在便是在勇气与欢呼之中沸腾! 老百夫长笑了笑,他记得:曾经的他们,也是这个样子在勇气与欢呼之中欢呼冲了出去…… 老百夫长高举起长枪,就像是真正的战场上统御万钧的将军:“儿郎,跟我一起去杀死这些鞑子们” “杀!!!” 愤怒地呼吼声惊天动地,所有的农兵们奋不顾身地举起家传的弯刀、自制的马枪、农忙时干活用的锄头、烧柴时劈柴的斧子向着骑在战马上装备精良的匈奴人冲去,悍不畏死地农兵将自己那简陋的武器狠狠的砍向了匈奴士兵的战马和匈奴人,鲜红的血液让汉人的鲜血开始躁动与疯狂起来! 老百夫长如同战神附体一般用枪接连挑下七八个匈奴士兵,其中的数名匈奴人连人带马都被老百夫长的枪头上散发出来的内气爆破头颅,鲜红的*溅满了他的衣衫。那跌倒的战马与尸体将向前冲过来的匈奴人的战马绊倒,在减小骑兵的冲击的同时,也让原本就并不宽敞的大街此时开始显得拥挤起来。而那些冲上来的农兵们则也是悍不畏死,他们甚至有人干脆撞上骑兵的战马拽着匈奴人的腿,然后直接将他们从战马上落下!摔在地上的匈奴人,立刻就被扑上来到的数名农兵用乱七八糟的简陋武器活活打死。
那些跑掉的小一辈的十几岁的孩子们、见证过匈奴人的屠戮而饱含着怒火的孩子们,他们则伸直爬到了屋顶之上,用他们所能找到的木棒、石块去向着匈奴人攻击。尽管他们的攻击显得那样的可笑,可这就是……这就是秦皇汉武时代的中国普普通通的农民们,他们血腥、勇敢、热血而悍不畏死!!! 混乱地战斗让匈奴人的气势开始渐渐地流逝,加之现在又是在坞堡内并不宽敞的街道上作战,这样的环境本来就不适合骑在战马上的匈奴人战斗。原本冲不起来的匈奴骑兵很难在街道上与中国农兵作战,他们必须下马战斗。可是一旦下马,这就更加助长农兵们的气势了。一旦下马他们还畏惧什么匈奴人,原本数量就比匈奴人数量庞大的中国农兵更加兴奋地开始战斗。 一名原本在最后面的一名匈奴人拨开自己的战友,冲上前去连连砍杀数名农兵,带着刀气的马刀将士兵拦腰砍断,巨大的刀劲将泥土地面硬生生地砍出一道几米长的裂痕来。 “这应该就是他们的百夫长了!”老百夫长枪挑死一名士兵,然后也跳下战马,踩着匈奴人的尸体使出军兵技“银蛇吐信”向着那名匈奴百夫长刺去:匈奴百夫长连忙反应,他使出一套军兵技“大刀连劈”向着老百夫长砍去。枪与刃在这一时刻相撞,强烈地内劲将两个人硬生生地弹开十几米远的距离。 不过这个时候,一阵妇孺呼吼声与匈奴人的杀戮声突然从背后老百夫长的身后响起。不知道什么情况的老百夫长连忙回头,在街道地尽头另一只匈奴人的骑兵策马杀来。这一场面立刻让所有的汉族农兵都惊呆了:居然还有匈奴人?他们并不怕这些骑兵,已经杀的眼红了的他们根本就不畏惧这些匈奴人的进攻,但是他们却并不能够忽视自己要保护的家人!当下,整个的农兵部队立刻慌了起来。 ------- 百夫长:指唐代以前的下级军官,其名称一直沿用到宋代。古代军制五人为一伍,长官为伍长,二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百夫长是一百个人的头领。相当与现在的一个连长,属于下级军官。在古代百夫长所带的兵员并不是真正的100人,一般情况只有50至70个人组成。类似的还有千夫长和万夫长。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百姓又自动组织自卫武力。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史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认为:“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坞堡是一种防卫性建筑,也称坞壁。汉代豪强聚族而居,故此类建筑之外观颇似城堡。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墻,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其形象可见于河北安平逯家庄汉墓的壁画及陶质明器,如出自广州麻鹰岗、甘肃武威雷台及河南睢阳东庄东汉墓的陶质明器。大型的坞堡相当村落,较小的一如宅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