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话 战局崩溃 (第2/2页)
型,并斩杀信玄之弟信繁。谦信公凭此阵在北国纵横数十年未尝一败,其死后,上杉家势力大衰。可其子景胜摆出车悬时,仍能引起世人的惊呼“上杉不可轻也”。不过,这种阵法的威力虽然强大,但是由于对于士兵的纪律要求极高外加指挥官素质的要求,所以在最后还是失传了。事实上失传的原因还有很多,由于繁复的军阵,没有经过10年以上的训练和配合根本不可能做得出来。而上杉氏经两代而失去此阵的原因并非不知训练方法,而是家臣团的丧失:经过御馆之乱和新发田叛乱,上杉家臣再也无法团结,且上杉义子景胜的威望也无法使家臣团结在他周围如指臂使。 不过,这些问题对于墨门卫与大漠骠骑而言都不是问题,因为这两支军队的素质都是绝对的顶尖的,不存在任何指挥不动的问题。因而这种强大而又及其繁琐的阵法,就在鲁坎道夫的命令之下布成。 面对对手的攻击,黄巾军再一次的发挥出自己的无力感,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能力去反抗我的军队,只能够以大无畏的精神一波又一波徒劳地死在我军的阵前。这种悲哀,感觉就像是鹿儿岛之中,顽固地使用者落后的冷兵器抗击天皇军队的西乡隆庆一样。那位曾经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幕末倒幕名将西乡隆庆,就是在明知道自己的冷兵器军队无法与天皇军队的*部队相抗衡的情况之下,顽固而又可敬地秉承自己那如同樱花一般的武士道精神率领着西南叛军誓死力战。明治十年(1877年),萨摩不平士族攻击鹿儿岛的政府军*库,揭开西南战争序幕。当时西乡隆盛并不在鹿儿岛,闻讯之后慨然长叹,但依然回到鹿儿岛统率士族们,以“质问政府”为名挥军北上,并在熊本城与政府军爆发激战。最后政府军击败萨摩军,西乡隆盛撤退回到鹿儿岛,在负伤的情况下由部下介错砍下头颅(按:西乡隆盛并未切腹),结束日本最后一场内战。 1877年西乡隆盛之官位遭到剥夺,然民间同情声浪甚高,明治天皇也曾表示惋惜之意。在黑田清隆努力奔走下,于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同时获得特赦,并追赠正三位之官阶。西乡的死也让幕府意识到保留日本重要的传统的意义,因而在伊藤博文执政时期很多的日本传统也被保留了下来,比如茶道、花道、相扑、三味线、能剧以及和服等,当然还有对后世影响深沉的军国主义传统。
不过,黄巾军的死亡对于自己所属的国家可没有那么的大,在历史之上他们除了破坏之外没有留下任何的价值。可是,任何的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明白,他们的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悲痛。 离开了马元义的坐镇指挥,在军事上完全蒙瞎的低级黄巾军将领指挥的黄巾军已经被完全打残了,虽然他们有着不俗的勇气,但是还剩下原本三分之一的军队的黄巾军已经彻底宣告失败了。 -------------------------------------------------------------------------------------------- 我无奈地叹息着:“看着我的军队背叛了我的承诺,难道你就没有什么想要说得话吗?” 马元义愤恨地看着我:“看来你的副官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我就知道你们绝对不会去信守诺言。” 我收回龙魑邪,“很抱歉,我并非不守信用,事实上我也不太知道为什么他会选择违背我的命。不要摆出一副那么不信任我的表情看着我,事到如今我还有那种必要去和你说谎吗?” 马元义的脸上虽然有几分怒色,但是她给我的感觉还是十分的奇怪,就好像他已经提前预料到或者是根本就不在乎自己手下的生死一样。这让我隐隐地感觉有些不太妙……等等,我记得在设计游戏的时候,曾经在剧情的最后将整座大周遗墟利用洛河的大水将之全部毁灭掉。难道,马元义是想要和我来一个同归于尽吗?就在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从洞xue的深处突然响起了一声巨大爆炸声,紧接着整个地道之中开始不断地掉落下一块块震裂的岩石。这还不算,我能够感觉到一阵轰鸣的水声在洞xue的回声的作用之下从四面八方涌来,看来马元义这个家伙果然是想要和我同归于尽。该死的,之前之所以要和我决斗只不过是想要多拖一旦时间而已。难道我和大家今天就要死在这里吗? 看着汹涌而来的洪水,我怒吼道:“这就是你之所以在自己的军队死伤惨重的时候仍旧面不改色的原因吧!?在你的眼里这些士兵的生命无论如何都将会死亡,对吧!?虽然我的军队违背了诺言我很愧疚,但是你这种漠视自己的军队的生命的作法,我实在不能够接受!” “我没有想到你都到了这种地步了还会去在乎这点东西,难道你就不想一想自己的生路吗?” ------ 上杉景胜(1556年1月8日-1623年4月19日)日本战国武将,大名,上杉氏米泽藩首任藩主。是上杉谦信的外甥和养子,生父是长尾政景。在御馆之乱中打败上杉景虎,夺取了上杉氏家督之位。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再加上织田氏的侵攻,上杉谦信时期以来所扩大的国力大幅衰退。关原之战后,其领地被削减至三十万石,并移封至米泽城。1623年4月19日,在米泽城病逝。墓地在山形县米泽市上杉家御庙所。 西乡隆盛(さいごう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通称吉之助,号南洲。萨摩藩出身,生于下级藩士家庭。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 西南战争发生于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2月至9月间,是明治维新期间平定鹿儿岛士族反政府叛乱的一次著名战役。因为鹿儿岛地处日本西南,故称之为“西南战争”。西南之役的结束,亦代表明治维新以来的倒幕派的正式终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