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伐之救赎_第一百二十七话 乱世三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七话 乱世三国 (第2/2页)

加持100%)、防御力:290(血统加持100%)、速度:370(血统加持100%)体力:292(HP:2980,当前HP值773,血统加持100%)、耐力:263(血统加持100%)、精神力330(MP:330,当前MP量1309,血统加持100%)、细胞活性:258(血统加持100%)、神经反应力:266(血统加持100%)、毒免:202(血统加持100%)、魔免:200(血统加持100%),请继续努力!”

    “恭喜保卫者苏镜书,由于您提升至成长期,技能湿婆罗生相之林伽相开启。湿婆罗生相:出处原创,人有千面、佛有千相,湿婆罗有八相:一曰恐怖相、二曰林伽相、三曰温柔相、四曰超人相、五曰三面相、六曰舞王相、七曰璃伽之主相、八曰半女之主,每一相都象征不同的能力。”

    “林伽相,湿婆男身相。印度教湿婆派的男根湿婆罗法相。林伽,在梵语里是“标志”的意思,象征古印度吠陀宗教、印度教神祇湿婆,是寺庙里膜拜湿婆的标志。虽然印度教盛行拟人化的物神崇拜,反对偶像崇拜的派别亦接受代表神明的抽象之物。林伽是造物主的初始力量。人们相信在创造终止时,即大洪水发生时,湿婆的不同面貌在林伽里展露无遗;众多的林伽组成Jyotirling,是湿婆的庙宇,在此湿婆以“光照林伽”的形象受人膜拜。林伽相技能;虚幻之象、瘟祸之乱、世俗之污、欢喜之根、信仰之相、林伽之光、不灭圣元。由于保卫者苏镜书实力不足,以上技能除‘欢好之根’外均无法开启。”

    [作者注:“林伽之相”的七中技能来自林伽一词在印度神话之中主要的七种定义,包含以下这些:

    虚假的或不真实的标志(虚幻之象)

    疾病的征候或标志(瘟祸之乱)

    污点(世俗之污)

    传宗接代的男性性器官(欢喜之根)

    神的形象(信仰之相)

    圣光(林伽之光)

    微妙的形体,宇宙万物或可见色身的不灭之源(不灭圣元)。]

    “欢喜之根,等级A—,出处原创,林伽的本意即为男根,古代印度教对于性事持着崇敬而神圣的观念,认为欢喜能够增加人的寿命与健康。给技能为被动技能,即便不进入林伽相,在欢喜时该技能也会自动启动。每次与异性欢喜的时候,都能够增加双方的0·1%-0.3%的实力;每次与初夜异性欢喜的时候,都能提升双方1%-3%的实力。如果欢喜的对象属于特殊异体或者实力高于己方,还会提高更高的层次。“

    无奈地看着技能表中的欢喜之根,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无奈,这个所谓的“欢喜之根”简直就是曾经在网络武侠小说之中经常出现在龙傲天、痞子或者是宅男等种马主角身上的《黄帝内经》或者是《御女诀》之类的玩意。这样的东西确实很能够让男人感到兴奋,只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丧尽地强上不到一百个未经人事的少女,就能够让自己的实力提高一倍!这样的事情对于任何的男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喜讯。可是,这样的事情落到我的头上似乎只能够让我感到一阵阵荒谬和无奈……

    我又怎么可能去做那种事情,性事也许从某种角度上讲确实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它是爱情的一种最原始的表现,也是人类的种族繁衍与持续的桥梁;它让生活多了一种身体上的欢乐与情感上的享受,也让人生增加了初欢时的羞涩与欢愉后的甜蜜。也许有着道德洁癖的人类总是本能上在公共的场合上对此羞于启齿,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人类的一生都无法与之割舍。我无法否决自己确实喜爱欢愉,可是我并不希望自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力量而与自己喜爱的人品尝禁果,感觉这样会让纯粹的欢愉丧失原本的单纯。

    再者我也不是靠着下半身思考的动物,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我又怎么可能去做出那种让丧心病狂的事情。仅仅是去面对风桥雪子对于我的感情就已经让我被伤脑筋了,除非是给我喂印度神油否则那种事情我又怎么可能去做?对于我来说想要享受这个世界的前提是自己能够给自己所爱的人一个温暖的巢xue。虽然我很想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去陪伴苏霜墨,但是在自己还没有完全确信有资格牢牢地保护好她的前提之下,我也只能够将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实力之上。这也就是所谓的先苦后甜吧……

    这个时候,我身边的青龙虺蛟已经开始吞噬第二条龙气。我能够看见青龙虺蛟在吞噬完第一条龙气之后,身体便开始不停地反复变换一直都在虺蛇与青龙之间不断地转变,而且看起来他的形色也十分地狰狞。它的喉咙拼命地嘶吼着,声音宛如苍猿泣血一般可怖,不断地有鳞片和鲜血从身体上掉下来。我想应该是吞噬了龙气之后,原本的虺蛇之血与青龙之血正在交战,龙蛇转化课没有可能是那么轻松的。狐狸化妖尚需要忍受天惩兵解,菩提成佛亦需要经历七灾八难。要想要从一条半龙半蛇的妖怪变成一条神龙,要是不吃一点苦头怎能够行。

    ------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主要流行于印度,在欧洲的英国,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教。

    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有很多思想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谋而合。如“梵我一如”、“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等。

    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1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