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近水楼台 (第2/2页)
渡江!” 虽然下了这个决定,但他心里明白,再怎么快,也不可能快过王。 … 另一边,司马也接到了孙皓的降书。他却没有王浑的纠结,只是随手把降书放到一边,淡淡地说道:“传令三军,休息一日,后日清晨渡江!” 作为这次伐吴最东路的统帅,司马有更多的机会第一个打过长江去,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是司马炎的叔父,已是一方藩王,立再多的功劳也没有太多的帮助,唯一的可能就是功劳太多,以致功高盖主。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按部就班,你司马炎让我打哪儿我就打哪儿,我就做个不拨不动的算盘珠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如今,孙皓的降书虽然摆在眼前,且不说他的动作不可能比王更快,就算比王更快,他也不可能去争这个头功! … 建邺城外的江面上,千帆竞张,百舸争流,王负手立于船头,意气风发。朝廷派遣六路大军伐吴,他这一路距离建邺城最远,却没想到居然能够第一个进入建邺城。临老临老,却立这一场大功,人生若斯,夫复何求啊! 冯却担忧道:“皇上令将军听候王浑节制,将军却不遵命,恐有后患!” 对于夺取攻占建邺的大功,冯自然也是眼热得紧,但是他更明白违抗皇命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到时候,王浑丢了这场大功劳,肯定会上书向司马炎告状。搞不好,连他们这些部属也会受到牵连。
卫平却笑道:“冯将军多虑了。王浑所说,不过是他一家之言。你我又何曾见过皇上的诏令?既无诏令,老将军自然应该临机而断,又何必受制于人?” 王赞许地看了卫平一眼,点头道:“不错,老夫只知皇上令老夫顺江东进的诏令,却不知有令老夫听命于王浑的诏令。纵使他上书弹劾老夫,老夫亦可自辩!”又道:“小家伙,建邺城破,老夫与你同游吴宫!” 年过七旬的老将军却一点也不糊涂,这一次他能够顺利夺得这场旷世之功,第一个应该感谢的人是杜预,第二个应该感谢的人就是卫平了。 在六路大军出发前,司马炎就颁下诏令,让王到达荆州地界以后听从杜预的指挥。如果杜预心胸狭窄,不让王早日东下。即使后来接到司马炎新的命令,至少也会拖延他三天以上的时间。三天时间虽然不长,却可以做很多事,也可以发生很多事,或许到了那时候,第一个进入建邺城的就不是他王了。 而在王浑的使者登船时,王也曾经有过犹豫。他很清楚,王浑绝对没有胆子假传圣旨。既然王浑说了是司马炎的诏令让他听候王浑调遣,他不遵命,就有违旨之嫌。正是卫平那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彻底打消了王的疑虑。否则的话,即使他还能够进入建邺城,那也是作为王浑的部属,这场天大的功劳却早已经拱手让人了。 报李自当投桃,卫平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帮了王的大忙,就冲着这一点,他也应该有所表示。看到跟随在卫平身边的独孤兰,王便觉得自己明白了卫平的喜好。 春秋年间,吴国攻破楚国都城,吴王阖闾欲令楚王夫人侍寝,竟犹未决,问之伍子胥。当时,宰相伍子胥说过一句名言:“其国尚有,况其妻乎!” 王早就听说吴宫中美女如云,如今孙皓也当了亡国之君,又如何能够保全妻子?等到建邺城破,这些美人儿自然都成了晋军的战利品,势必被众将瓜分一空。王浑、司马两军都近在咫尺,旦夕将至,王所部当然不可能独享这些美色。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最先进入建邺城,自然拥有优先挑选的权力。而这就是他送给卫平的礼物。 在卫平有限的历史知识中,亡国嫔妃那也是皇帝的女人,应该只有胜利一方的皇帝才可以碰,所以他才会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说上那么一句狠话“要睡睡娘娘,要卧卧龙床”,以示自己豁出去的决心。也正因为如此,他心里才根本没有朝王设计的那方面想,反而劝道:“万万不可!老将军,进城之后,当派兵谨守宫门,以禁出入!” 周围诸将闻言,均是哈哈大笑,一脸的不以为然。 忽然,有一哨船飞驰而来,船上有士兵高声道:“启禀将军,洛阳有使者至!” 冯大惊道:“快,给我拦住他们!”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