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1888_第十七章 筚路蓝缕(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筚路蓝缕(3) (第1/2页)

    就在双堆集的男女老少总动员,和保险团的三个连共建水库的时候,除四害运动也在各个乡镇广泛的开展了起来。竹管自来水通到了三成的村子里和整个县城,乡镇政府到处派人在从学校到茅厕的土墙上写上带着拼音的勤洗手之类的标语,看上去颇有后世计划生育标语的感觉。而在刘家镇,雁寒带出来的几个徒弟和郎中建立起了第一个乡卫生所。

    教育上的近战也是有那么一点的,刘文静建立起了安塞县里的第一个小学。实行四年义务教育,按照孩子的文化水平分配到一至四年级。为了吸引家长们把自己的孩子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小学免除了所有的学杂费,而且还管一顿午饭,很是吸引了不少朴实的百姓把孩子弄来“蹭饭”,捎带学一些东西。导致这个小学比预想中多的招到了两百多名学生。教师资源则只好去招收那些去年还在吃着“膏火银,冷猪rou”的老秀才们和秀才都没考上的老童生们了。

    之所以说是老秀才,倒不是因为总考不中,而是因为本位面的北清在光绪二年举行了最后一场科举后,就彻底废除了从隋朝到北清的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不过秀才举人之类的功名还是照旧承认,每月的380斤米,祭祀孔庙的冷猪rou和一个清洋的低保也是照样发的。

    不过一两银子的规定可是在国初就传下来的陈旧规定---那时候的一两银子可值二三十斗米呢。不过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一个清洋就只值十多斗了,到了现在却只能买到六斗米了,勉强混个肚圆尚不可得,何况到了现在,劳动党是肯定不会给他们发“低保”的。这就让他们更加的窘迫了。只好放下了之乎者也,四书五经,拿起了穿越者编写的教科书,学起了洋文的汉语拼音现学现卖。虽然对这种“败坏斯文”的教科书感到有点不忿,不过在拿着和那群“灰皮兵”一样的薪水以后,就闭上了他们酸臭的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嘛。劳动党的教育就在刘文静的四处奔波和秀才童生们摇头晃脑的带着下面坐着的顽童读着“aoei,一二三四”的稚嫩童声中发芽了。

    交通上的进展受制于工业上的进展就很少了,目前主要依靠各地的人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在农闲时期平整道路,别看只是平整土路,这放在旧社会可是大善事哩,如果是修路,是可以立牌坊的啊。要不怎么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呢?吝啬如泼留希金一般的地主们怎么会舍得拿出瓦罐里快要烂掉,被虫蛀掉的的写着咸丰xx年的钞票来修哪种哪怕是看上去平整一些的道路呢?而官府对于这种事和后世恰恰相反,反而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相似:不作为。不过如果地主们愿意自掏瓦罐,积点阴德,官府还是不介意送个牌匾的。

    哪怕是地主老爷哪天发了善心,从咸丰年间的钞票里找出那几张写着“元年,二年”的快要自行解体的旧钱,雇上几个劳力,修了条路,那也是穿越者看来的羊肠小道罢了,用刘和平刘大乡长在动员会上的话说:“咱们乡那几条以前地主修的路那是路啊?那是土做的独木桥,只能推一辆独轮车,连羊肠小道都不配叫,咱们应该叫他叫“独土桥”“

    乡委可不会和地主老爷们一样吝啬,群众的干劲也大,修的多是一丈多宽的大路,即使是原先的独土桥也改成了七尺,八尺的小路,能让两辆独轮车并行。交通状况明显有了一点有益的变化:“至少不会出现有两辆独轮车僵持的情况了。”

    水泥路也有一条“安刘公路。”。顾名思义,就是安塞县城东门到刘家镇的水泥路,目前由于水泥的产量不足,只修了三分之一。

    或许是陈克这个名字和赤色也带来了组织建设的金手指,即使党委并没有任何放宽入党标准的意思,组织的发展也加快了不少,党员数量包括穿越者勉强突破了200人,其中军队系统有47人。而预备党员更是达到了493人,军队系统166人。党员基数的增加让党支部终于可以在百分之四十的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