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隋唐五代北宋道教 (第6/6页)
道经于绝域之人‘。唐太宗令道士成玄英等与玄奘合作将《道德经》译为梵文,王玄策在印度建碑文宣传道教自然无为思想。这些都表现出盛唐时代道教的兴盛景象。 承唐余绪的五代道教 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在五代的‘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MJ出现‘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MK的局面,各国各代王朝统治的时间都很短促。但帝王中仍有不少因袭唐代风气,崇信道教者。如后唐明宗李嗣源,鉴于‘天下宫观,久失崇修‘,为了‘复我真宗‘、‘期上玄之福佑‘,于天成(926~929)中曾大力修复道教宫观,四方凡有玄元皇帝宫殿处,均整饰一新,并给上清宫崇道观重制牌额。 长兴四年(933),又召道士二十人于中兴殿修金箓醮,七日而罢。后晋高祖石敬塘也‘素尚玄元‘,即位之初,曾屡召道士张荐明,问以治国之道,请其宣讲《道德经》,并拜他为师。 天福五年(940)十一月,又‘令以道德二经雕上印板,命学士和凝别撰新序冠于卷首,俾颁行天下‘。**后周世宗柴荣,大力推行崇道抑佛政策,在毁佛的同时,又亲切召见华山道士陈抟,问以黄白、飞升之术,赐号‘白云先生‘。闽主王瞞(原名延钧),颇好神仙之术,对道士陈守元极为信任,造宝皇宫,以守元为宫主,并拜之为师,亲自受箓,取道名玄锡。 其子昶即位后,拜道士谭紫霄为正一先生;又拜陈守元为天师,赐号洞真先生,对其更为宠信,‘乃至更易将相,刑罚选举,皆与之议。守元受赂请托,言无不从,其门如市‘。NC天福二年(937)四月,造作紫微宫,饰以水晶,土木之盛,倍于皇宫。天福四年(939)四月,又作三清殿于禁中,以黄金数千斤铸宝皇大帝、天尊、老君像,昼夜作乐,焚香祷祀,求神丹,政无大小,皆由宝皇命决之。前蜀王建,拜道士杜光庭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 其子王衍继位后,更是大修宫殿,仿效李唐尊老子为圣祖,于乾德五年(923)‘起上清宫,塑王子晋像,尊以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又塑建及衍像侍立于其左右;又于正殿塑玄元皇帝及唐诸帝,备法驾而朝之‘。ND其他如吴王杨行密,宠信道士聂师道,尊为‘问政先生‘。卒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吴越王钱霮,亲往余杭大涤洞拜访道士闾丘方远,并为其筑室宇居住。广顺二年(952),吴越钱弘俶在位,为道士朱霄外修建天台桐柏崇道观,筑室于上清阁西北用以收藏道经,并赐金银字经二百函及三清铜像。南唐李癉对道士王牺霞,李煜对道士谭紫霄,均甚表崇敬。李煜曾召谭紫霄至建康,赐以道号,阶以金紫,紫霄皆让而不受。燕主刘守光曾以道士刘哲(即刘海蟾)为相。 事实说明,五代十国的封建统治者在兵荒马乱之中尽管自顾不暇,但不少人对道教仍然崇奉和扶持。他们尊宠道徒,兴修宫观,收集散失的道书,命道士宣讲道经等,这对道教的继续维系和发展,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 北宋的崇道 经过五代十国的动乱和分裂,北宋王朝建立后,又归于统一。北宋的封建统治者继承唐代儒道佛兼容和对道教的崇奉扶持政策。真宗和徽宗时期是前后两个高潮,然而这一政策的奠基者,乃是开国君主太祖和太宗两兄弟。 太祖赵匡胤在未作皇帝之前,便与道士有所交往。他在夺取后周政权时,也曾利用‘符命‘为其制造舆论。特别是华山道士陈抟,曾以此帮助他积极争取群众。称帝以后,尽管尚在戎马倥偬之际,即对发展道教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亲自召见道士苏澄(一作苏澄隐)、王昭素等人,并登门请教‘治世养生之术‘,赐赠封号财物。他还集京师道士对其学业进行考核,并斥退品学不良者,以提高道教的素质;又对张陵以后道教的‘寄褐‘等陋习作了整顿,这些对道教本身的发展都大有好处。太宗赵光义召见道徒的活动更为频繁,并对黄白等术颇感兴趣。在他统治时期,陈抟、丁少微、王怀隐、陈利用、郭恕先、张契真、赵自然、柴通玄等人均曾受到尊宠。他还不断地兴建宫观,又积极搜集道书,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偁等校正,删去重复部分,共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写演分赐宫观。本来由于五代之乱,造成‘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难解散,经籍亡逸,宫宇摧毁‘NE的衰败局面,经过宋初太祖和太宗的大力扶持之后,遂使道教得以逐渐恢复,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真宗赵恒时,便把这种崇道政策推向了一个高潮。 真宗时,赵宋王朝的统治已日益巩固,社会经济也比较繁荣。‘澶渊之盟‘以后,外部威胁暂告缓和,使得他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扶持道教。他欲仿效唐代宗祖老子的作法,但因自己姓赵,不便奉老子为圣祖,于是从道教中另立一位赵姓者作为圣祖,由此天神降临并赐语以维护赵宋王朝统治之类的神话故事迭出。据《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七载,大中祥符元年(1008)正月,真宗于崇政殿之西序,告诉宰臣王旦、知枢密院事王钦若等人说: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他忽见神人星冠绛袍来告之曰:‘来月三日,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此后,他接到皇城司的报告:左承天门屋之南角,有黄帛曳于鸱吻之上。他遣中使往视,其帛长二丈许,缄一物如书卷,缠以青缕三周,封处隐隐有字,盖神人所谓之天书。王旦等听后,皆再拜称万岁;并同步至承天门,焚香望拜,命内侍周怀政、皇甫继明升屋取书,由王旦跪奉进。真宗再拜受书,置舆上,复与王旦等步导至道场,授知枢密院陈尧叟启封。上有文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既去帛启缄,命尧叟读之,其书黄字三幅,词类《尚书洪范》、老子《道德经》,始言真宗能以至孝至道治世,次谕以清净简俭,终述世祚延永之意。读讫,藏以金匮。群臣入贺,于崇政殿赐宴。遣吏部尚书张齐贤等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及京城祠庙。大赦改元,百官并加恩,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同年四月,又称天书复降于大内之功德阁;六月八日,又有天书下降于泰山。真宗备法驾诣殿拜受之后,仍授陈尧叟启封宣读,其文曰:‘汝崇孝奉吾,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史称:‘自天书议起,四方贡谀者日多,帝好之弥笃。‘NF以至‘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