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72章 自作聪明 (第1/2页)
郭文林不想得罪杜长富,但大喇叭实在让他心烦,现在他也别无选择了,把大喇叭应付过去了事了。在这种基调下,大喇叭家的春播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大喇叭和郭文林两个人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各怀心腹事。大喇叭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很有本事,硬是加了个塞儿,可以提前几天种完地,没准种下就下一场雨呢,那就更是天随人愿了。郭文林呢一来是对大喇叭不堪其扰,二来呢也顺便做个顺水人情。你不是非要加塞吗,行,给你个人情,让你加,但只给你半天的时间。时间不足,就快一点干呗,趟点黑呗,你杜长富说不出啥吧。活干好干坏,你怨不着我,时间紧啊,你急啊,像个催命鬼似的,你催的啊! 就这样。在十一点钟的时候郭文林准时来到大喇叭家。把化肥、种子、农药等所有东西都搬到车上,就来到了地里。 现在种地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把种子、化肥放到机器里,农药按比例勾兑好,一切基本就OK了。拖拉机手在地里慢慢的开着拖拉机一走一过,地也就种完了,不仅种子、化肥播完了,就连封地的药也同时一步到位打完了,效率是很高的。 社会进步了吗,科技发展了,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早已定格为记忆中的画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是诗歌给我们勾勒的农民们曾经的苍黄。 以前,这不是很久远的年代,在我小的时候,也跟大人们一起种过地。那时种地远比现在麻烦得多,需要很多人来完成这一套的工序。经常有小孩子也加入到这一行列,我就有幸体验过种地的艰辛与快乐。 那时候都是用牛马来犁地,这就要有一个人在前面牵着牛马,然后爸爸扶着犁,牛马艰难的前行,爸爸也同样艰难地扶着犁,然后就是一些人拎着大筐小篓跟在犁的后面,一个有经验的劳动力在前面隔一定的距离撒上一小把化肥。这不是谁都可以干的,因为他就决定了玉米株苗的远近。然后再有一个人跟在他后面,在他撒化肥的旁边放两三粒玉米种子,再后面就是有一个人用双脚把土覆盖在种子和化肥上,并且要用脚再踩一踩,为了泥土把种子盖实。 在整个种地的流程中,也只有这道工序是小孩子可以完成的。我小的时候就做过这样的工作,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同样很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起初是抱着玩的心态参加劳动,但后来兴趣消退了,剩下的只是疲倦了。累是累一些,但也很高兴,因为能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劳务,也体现了自己的一些价值。父母如果再说自己是白吃饭时,也好有个理由进行反驳啊! 经历过的就是经验,积累下经验的就是财富。 那时候把地种完后,还要用铁滚子压一遍。等到玉米出苗后,还要经常的除苗、铲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铲地或者是锄禾。铲地那真是一件辛苦的差事,穿着短褂,带着斗笠,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头顶炎炎烈日,脚踏炙热的黄土,挥动锄头,这就是农民符号式的形象。真是一颗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也正因此锄禾才有幸成为农民典型的形象定格在人们的头脑中。我没有经历过那种艰辛的劳动,但我见过,所以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在这里回顾这些只是为了不忘过去的艰辛,通过鲜明的对比体会到现在人的幸福。 我们的确不该忘记农民锄禾的形象,“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土地更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农民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衣食父母。 通过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大喇叭的幸福。种地这么重大的事业她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但我们切不可以在此为她沾沾自喜。毕竟女人嘛,见识不多,办事不牢。地虽然是种了,但种的不是很好,追求速度的同时忽略的必然是品质,一切皆然。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也是一个必然的逻辑链。 大喇叭家的地种的就不太尽如人意,毕竟时间不太充裕。这怪不得郭文林,只能怨大喇叭自己心太切。郭文林这次也不太厚道,毕竟他是带着些许怨气干的这个活。郭文林还是很有心眼的,就算他有心黑大喇叭一次,他也不会让大喇叭抓住把柄或者是有所察觉。俗话说的好“毕竟姜是老的辣”。我们在此只能说他不够厚道,毕竟这关系到大喇叭家一年的收成。 在种地时郭文林几次对大喇叭的错误进行提示,但仅仅是提示,并未认真予以纠正。他认为自己尽到了义务,他心里想,反正我告诉你了,听不听是你自己的事,你怨不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