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_第一百三十六章 历史轨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六章 历史轨迹 (第2/2页)

领黑龙江。

    这种卑劣的手段,与九一八事变如出一辙。唯一有所不同的是,九一八是自行炸毁南满铁路,反污中**队,而江桥之战,则是用伪军逼迫中国守军主动去破坏嫩江桥。

    江桥抗战,之所以能沉重的打击日本侵略者,取得毙伤敌万余的辉煌战果,与黑龙江守军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九一八事变时,齐齐哈尔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谢珂将军在获悉日本关东军将向省城进攻的情报后,从9月下旬起,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阻击日伪军的战略措施。

    比如调朴炳珊炮兵团的两个营布防齐齐哈尔,并委任其为齐齐哈尔警备司令。

    调程志远第二骑兵旅的朱凤阳团从小蒿子站进抵泰来附近,担负对洮南方向的警戒。同时将驻拜泉的吴松林第一骑兵旅调至齐齐哈尔城南布防。

    由徐宝珍率卫队团及配属炮兵一个营,工兵及辎重各一个连两千余人进驻江桥北端阵地,构筑防御工事,在桥南端布设地雷场,并把库存的近百挺捷克式轻机抢装备给第一线守备部队。

    另外,电告黑河马占山和省防军第一旅旅长张殿九,省防军第二旅旅长苏炳文各派一个步兵团进驻昂昂溪,电令驻满洲里的程志远旅做好准备,待命而动。

    以上兵力之和约一万三千人。

    然而陈晨的出现改变了历史,他在九一八事变中扇动了一下翅膀,掀起了涛天巨浪。黑龙江守军不再是一万三千人,而是拥有步兵一师三旅一团,骑兵一师一旅,机械化师一个,炮兵一师一团,工兵一个营,共计拥有兵力七万人。

    其中,义勇军将近六万,兵力是黑龙江驻军的四倍。由于义勇军与日军血战过,击杀日军三万余人,因而被称为铁军。

    义勇军在威震敌胆的同时,也让黑龙江驻军有一种喧宾夺主的压迫感。这也是少帅怕遭不测,不敢亲自来巡视的真实原因所在。

    由于黑江龙主席不在,张学良任命步兵第三旅长旅长马占山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兼军事总指挥,谢珂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黄显声为保安队长。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组合——头小尾重。

    黄显声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头小尾大却在无形中,给马占山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马占山曾多次请示少帅,要求让贤,少帅不许。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占山发义勇军虽然实力强大,但没有趾高气扬的傲慢,黄显声对他还挺尊敬,也就不再提让贤的事。

    他们布置了从江桥到昂昂溪的以铁路为轴线,纵深约40公里、宽约20公里的三道防线,再加上龙江城守军,就是四道。

    为了公平对待,马占山在每一道防线上都布置了义勇军和黑龙江驻军。其中,位于嫩江北岸的第一道防线,兵力最为雄厚,黑龙江的队卫团就在这道防线的核心。

    今天,这个核心位置遭到了伪军三千人的攻击。消息传来,黄显声等人皆是一惊,不是震惊于战事,而是震惊于日军的狂妄。

    用三千人进攻七万人?还是伪军。黄显声猜不透鬼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陆机道:“可能是鬼子试探性的进攻,用来探明我方的兵力布防情况。”

    “那就叫他们有来无回!”黄显声说道。

    十分钟后,又有消息传来,这是一个大捷报。

    卫队团徐宝珍团长率部英勇阻击,在炮兵师二百多门火炮猛烈轰击下,伪军瞬间就被打垮,残敌四处遗逃,徐量隆在逃跑途中,触雷而亡,不少受蒙蔽的士兵纷纷反正。

    好消息,值得庆祝,义勇军司令部顿时欢呼起来。

    陆机没有笑,他叹了一口气,道:“如果这一战由陈司令来指挥,必定可以全歼,不叫一个伪军逃跑,鬼子根本无从得知我们的火力部署情况。”

    黄显声说道:“这一战,事起仓促,陈司令也不是神仙,不可能预知伪军的进攻时间,不可能提前布设伏击,以达到全歼的目的。”

    “如果主动出击呢?”陆机眉头一挑。

    黄显声道:“主动出击?嫩江南岸有日军三个师团,主动出击,我们就会失去防守上的优势,部队暴露在旷野中,很可能失败。”

    陆机不以为然:“陈司令在九一八事变时,有哪一次不是主动出击?汽车队突击、炮兵师夜袭、飞机轰炸、战车营横扫,每次都将战机把握得恰到好处。”

    “从鬼子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最不可思议的方式,痛歼日军。虽然最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义勇军战败,但陈晨在仅有的条件下做到了最好。”

    “我经常回忆总结他的战术,越总结越回忆,越觉得不可思议。感觉日军的一举一动,全都被他看到了一样。当时沈阳很混乱,情报系统崩溃,兵找不到官,官也找不到兵,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情报支援。”

    “然而,他不依靠任何情报,就对鬼子的动向了如指掌。就像诸葛亮似得,掐指一算,什么都知道。”

    “如果抛掉传说中的虚构色彩,从世界军史上寻找一个可以与陈司令相比的将军,我觉得拿破伦可及他一半。”

    黄显声深有同感,叹道:“吾不如他,若陈司令在,吾辈必誓死追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