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济危机 (第1/2页)
忙完了在苏联的事,刘铭下一站是德国。 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全球性经济危机当中的最高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出口下降三分之二。全世界有三千万工人失业,各国罢工次数,数以千计。 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由于受到凡尔赛和约的过度削弱,成为经济危机的最大牺牲者,工业生产下降百分之四十,对外贸易下降百分之七十,失业工人达六百万,罢工一千多次。 德国人将一切罪责归结于凡尔赛和约,凡是能够高举反和约旗帜的党派,都能得到德国人的大力支持。 刘铭在伯林一下火车,便看到无数的工人正在进行示威游行。他们举着反法、反英的旗帜,高呼着要武力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要求提高工资,发放面包。 刘铭在苏联要求斯大林为他的行踪保密,所以现在还没人知道义勇与苏联签了那么大的援助协议。 屠夫已经留在苏联当狙击手教官了,刘铭现在连个随从都没有,显得形单影只。 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流浪者和流氓夹杂在其中,冲击犹太人开办的商铺。商店为了避免受到冲击,十有**都关了大门。 刘铭并不指望在德国拿到援助,因为义勇军对于德国来说,没有任何价值。有谁会援助一个对自己没有半点利用价值的军队? 不过,刘铭知道他来德国将大有作为。 第一、技术工人。 中国严重缺乏技术工人。之前他用苏联的贷款购买了大量的机器,如果全部建成投产,需要近百万名技术工人。虽然已经在苏联招了一些,但还是杯水车薪,缺人的矛盾十分突出。 而德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技术工人,光失业者就有六百万之多,只要能征招其中的六分之一,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军事合作。 由于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陆军被限制在十万以下,不得拥有坦克或重炮,海军不许拥有潜艇,不许组织空军,不得进出口武器,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并且为了限制军事受训人数,义务兵役制被废除,士官、士兵全部延长服役到12年,军官25年。德国上下无一不渴望改变这样的现状,却一直苦于没有实力,不敢公开撕毁和约。 但是中国没有任何的约束,如果双方进行军事合作,前景巨大。 第三、犹太人。 犹太人的生意做遍了全世界,手中有钱。他们不仅仅是杰出的商人,还是杰出的科技人才。他们在德国受到了歧视和冲击,等纳粹上台后,更会遭到**裸的屠杀。 当时世界各国为了不得罪德国人,都向犹太人紧闭了国门。致使二战期间,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多达六百万。如果东北能给犹太人提供避难之地,必然会得到犹太人的好感。 这三项说起来容易,但要做起来可不简单。特别是在连一个引荐人都没有的情况下,鬼知道他是谁?更别提会晤德国总统兴登堡了。 万事开头难,刘铭在德国的外交行动需要重新开始。在苏联时,他们靠和苏军士兵联欢,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但在德国这么干肯定行不通。 一时半会,刘铭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先找一间旅馆住下再说。 手里有钱,刘铭住的地方自然不会太寒酸,他租了一辆车,要司机去皇宫大酒店。皇宫大酒店位于柏林市中心,交通方便,且离国会大厦不远,方便与德国总统接触。 可惜游行示威的工人将街道堵得水泄不通,汽车走走停停,慢得如同蜗牛。刘铭后悔死了,早知如此,还不如步行呢。 傍晚时分,游行队伍终于散去,街面上留下了遍地的纸张,横幅和生活垃圾。刘铭坐在车里眯着眼,看着外面犹如孤鬼野鬼的流浪者。 夜里是他们最难捱的时光,他们没有钱住旅店,只能收集别人丢弃的厚报纸,塞进衣内保暖。虽说现在已经进入春季,天气在一天天的转暧,但严寒仍能要人的命。 每天早上一起来,柏林市政府都要忙着清理少则几十,多则一二百具冻僵了的尸体。 流浪者没有地方休憩,公园的长凳就是他们的家,但长凳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刘铭看到如此惨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