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刘健的心思 (第1/1页)
互市,互市! 刘健攥紧了拳头,眼中射出了两道精光。 他怎么就没想到呢! 虽然觉得谢慎很妖孽,但刘健不得不承认就是这样一个妖孽无数次提出了改变大明国运的建议。 从最初的海涂种棉,到请开海禁,再到现在的设互市。 谢慎的每一封奏疏都能写到关键的点上。 “于乔,老夫要把这封奏疏亲自递送到陛下面前!” 按照正常的流程,内阁大学士针对奏疏作了票拟后会送到司礼监由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 这样一来奏疏的批阅流程就完成了。 但是有些特别重要的奏疏如军情奏报,或者灾情奏报是要亲自呈递给天子御览的。 在刘健看来,谢慎进的这封奏疏就十分重要,由他这个内阁首辅亲自呈递到天子面前十分合适。 从文渊阁到乾清宫要穿过整个外朝。 不过刘健享受了在内宫之中乘坐肩舆的特权,并不需要走路。 刘阁老出了文渊阁便坐上肩舆,由内监抬着往乾清宫而去。 及到宫殿前,刘阁老将奏疏塞到袖中,施施然走下肩舆,阔步来到丹陛旁。 自有轮值太监前去禀报,不久就折返回来把刘阁老请了进去。 刘健踌躇满志,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的注视下来到东暖阁。 绕过屏风,他却是愣在当场。 谢慎谢谨修竟然就在他的面前! “陛下......” “元辅莫要惊讶,是朕召谢卿入宫的。” 刘健一时哑口无言。 难道那封奏疏谢慎写了两份,一份送到了内阁走正规流程,一份则托内监呈递给了天子? “太子近日学问精进了不少,朕念是谢卿的功劳,便把他召进宫中闻询。” 原来如此! 刘健长松了一口气。 看来是他多心了。 “陛下,臣这里有一份谢御史上的奏疏。因为兹事重大,故而臣不敢耽搁当即呈递至御前。” 刘健拿捏了一番措辞,恭敬道。 “哦?” 弘治皇帝显然有些好奇是什么奏疏让刘阁老如此紧张,便示意侍候在旁的王太监前去接过了奏疏。 缓缓展开奏疏,弘治皇帝眉头渐渐蹙起。 “谢卿,这请开互市的奏疏是什么意思?” 大明王朝是驱除了鞑虏建国,一直把北元蒙古视为心腹大患。 弘治皇帝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蒙古人都是一群野蛮人,对付他们绝对不能有任何的仁慈之心,因为这些人根本不值得同情。同情他们换来的只会是子民与帝国的苦难。 恰巧谢慎也在宫中,弘治皇帝便没有问首辅大学士刘健而是直接问谢慎了。 “回禀陛下。” 谢慎冲弘治皇帝深施一礼,恭敬答道:“陛下,臣此策是以鞑虏抑鞑虏。” 弘治皇帝凝神道:“继续说来。” “陛下,朵颜三卫虽然隶属于大明,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大明对朵颜三卫的控制十分弱。归根到底是因为朵颜三卫也是鞑虏,与鞑靼人同根同源。臣听过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他刻意将最后一句咬得很重,弘治皇帝不由得点了点头。 “谢卿说的不错,不过怎么以鞑虏抑鞑虏呢?” 谢慎心道终于等到机会了,当着天子面阐述想法可比通过奏疏这种东西靠谱多了。 毕竟他现在只是外臣,奏疏必须经过内阁处理才能递送到天子那里。 在这个过程中,天知道会不会被人摆一道。 “陛下,鞑虏所图的无非草场、互市两项。草场是他们放牧的场所,这个全看武力。至于互市,则得看陛下愿不愿意。可适合互市的地方就那么几处,两方必会因为争夺产生嫌隙。” 话说到这里,弘治皇帝已经明白了,谢慎是想在互市这项特权上做文章。 原本只有朵颜三卫能够在宣府一代互市。而如果将这一权力分给伯延汗,势必会引起二者相争。 而大明朝廷则可以坐收渔利。 “可是万一被识破了呢。” 毕竟鞑靼人心思狡诈,万一看出了真实用意,反倒和朵颜三卫走到一起了呢? “陛下,不管是鞑靼人还是朵颜三卫都是肘腋之患,继续这么混将下去,只会让他们尾大不掉啊!请陛下明鉴!”
谢慎几乎声泪俱下的说道。 因为京师地位位置的特殊性,鞑靼人和朵颜三卫的威胁实在太大。即便安抚他们又能安抚几年?鞑虏之所以接受安抚是因为还没有羽翼丰满。 真等到他们羽翼丰满,蓄足力量便是和大明决战之日啊。 “元辅怎么看?” 弘治皇帝自然而然的将问题抛给了刘健,而刘阁老则拱手答道:“老臣赞同谢御史的观点。” 这着实有些出乎谢慎的意料。 在他印象中刘健不是前首辅徐溥的铁杆支持者吗。 徐溥致仕,导致刘健被一众言官痛骂,刘健不是应该把锅扣在谢慎身上吗,怎么在互市这件事反倒站在了谢慎一边? 不管怎样,刘健的表态对天子的意志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弘治皇帝点了点头道:“这件事容朕再想想。元辅和谢卿先退下吧。” “老臣告退。” “臣告退。” 二人纷纷拱手告退。 方一出乾清宫,刘健便幽幽说道:“谢御史这一手二桃杀三士的法子真是妙啊。” “多谢阁老夸奖。” 虽然不知道刘健究竟是怎么想的,但伸手不打笑脸人。 既然刘健在这件事上帮了谢慎,谢慎也没有理由不向刘健表达一番感谢。 “若真能如谢御史所言分化鞑虏,那可是立下了不世功勋。” 刘健顿了顿道:“凭借此功劳,谢御史入主六部未必没有可能。” 咳咳,这算什么? 算是向他主动示好?还是在暗示谢慎只要投靠于他就可以被保送进六部担任堂官? 其实相比较于六部正官,谢慎更想做的是礼部右侍郎,因为这个职位就是为了入阁准备的。而一般的六部堂官,因为制衡的考虑几乎没有可能入阁。 外朝虽好,但比起内阁还是差了些。两相比较,谢慎还是更想入阁啊。 ...... ......。 a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