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辉煌时代 第110章 采摘季 (第2/2页)
主妇和老奶奶都在拆袋子,检查果子是否有缺陷,装入纸盒,每盒里的水蜜桃差不多大小,送往超市,售价不同。 十点不到,日头临空,阳光灼热,第一期的采摘结束,大伙收拾工具,将成果都搬下来。 玄雨等人站在山坡上,看着赵丁乡的美景,感叹道:“很多人写桃源空间,发展农业,其实只要来这边游览一番就有深刻体会。” “那边也是果园吧?”神机问道。 “那是乌龟山,山下是丁家村,我小时候常住在大伯家。山上是黄桃、葡萄园、茶园,水果要到八月中旬才采摘。” “丁总,现在整个赵丁乡村民的收入情况如何?壮劳力每年能超过五万吗?” “五万太少了。如果是果蔬公司普通工人,每年仅工资就不止五万,水果、茶叶、养鱼等副业分红,按人头平分,每年都超过三万,乡里的宣纸、麻绳、竹园等也有一两万的分红,最大头的还是钢缆公司的分红,每年都在八九万。” “平均分配?连小孩都有吗?那不成了大锅饭?”玄雨惊讶地问道。 “当初我大哥捐资给大伙建别墅,赵丁乡有九千三百多户,那次建了一万套别墅,现在家庭分得细,有一万四千多户,新建别墅的钱都是乡里积累的资金。 说实话,赵丁乡其实就是一家综合性的大型公司,包括乡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内,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都有一个或两个基本岗位,拿着固定的薪水或者年薪。 农业、果蔬公司、副业等产生的盈余,缴纳税金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分红金,按人头平分,那怕是刚出生的孩子都有一份;另一部分再分为两半,一半留作建设基金,用于水利、道路建设,一半留作教育基金,也就是学生的学费由乡里统一支付。 关于钢缆公司的30%股权,那是当初成立时就永久留给乡里的,红利按照家庭分配,大家庭分化了小家庭,需要到乡里做好公证,分红金也按照商定好的方案分配。
另外,我赵伟哥、四海哥、赵梅姐等人还每年拨款,用于所有村民的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养老、旅游等。” “丁总也每年捐一部分吧?” “那是当然的,我小时候父母都忙,就在丁家村我伯父家长大,现在有能力,当然要做出贡献。” “有游手好闲的人吗?” “难免,但赵丁乡的福利待遇与工作勤奋评分挂钩,游手好闲的人,最多能拿到按人头平分的副业分红,每年一两万,想要富足、潇洒地过日子,有点困难,还会被大伙疏远,如果犯罪判刑,所有分红都取消,犯罪成本很高的。” “我要是这里的村民,也会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与在大城市里打工仔相比,这边福利条件好,收入高太多了,也很轻松。” “走,快要吃饭了,下午去瓜棚摘西瓜。” 孩子们回到晒场,奶奶们早已挑选好了最大的、皮色粉嫩的水蜜桃,不用清洗,只要用湿毛巾将桃子表面的绒毛擦掉就行,孩子们相互攀比一会,小心地撕下外皮,吃起水蜜桃。 丁文强等人也纷纷去挑选再好的品尝,边吃边连连夸赞。 中午丰盛的农家菜肴,盐水河虾、菜椒鱼片、油焖笋、过桥鳝等等,配上血糯酒,玄雨等人敞开了肚子,享用美味。 “这日子,没法形容,太惬意了,真的。对了,丁总,赵丁乡有外来务工者吗?” “有一些,都在外面的销售摊点和作坊里,村里的农业、养殖业都是自己人。不过即使是外来务工的,收入也很不错,各项基本福利不会缺少的,孩子来南江上学也免费,所以,大部分都聘用有家室的,安稳。” “是要安稳,这样的日子蜜里调油,也是老百姓最希望的日子。丁总,敬你。” “我看,南江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最富有的城市、最文明的城市、也是最宜居的城市。” “还别说,玄雨真说对了。南江市有三十七家上市公司,虽然指南针基金总部在浦海,但当初是在南江注册的,而且最主要的几家企业都在南江市或对面的靖安市,仅此一家每年的工业产值就达到了上万亿。 这么多年来,南江公益慈善基金会每年都会对本市的交通、医疗、公共卫生、教育、养老等多方面进行捐款,目前总量达到了六百多亿,城市整洁卫生了,人们也喜欢这样的环境,自然成习惯,以前的一些陋习逐步改变过来。 而且,目前南江公益慈善基金会账面上有一千多亿的余额。 当年赵宏哥教我们买啤酒、买饮料,兄弟们很努力,每年能挣个几万块,已经让我们喜出望外了,但他却在那时就告诉我们,别墅洋房、开小车这样的要求太低级,而应该是专机、游轮、城堡、庄园,以及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丁文强透露了一些常人不了解的信息。 “好远大的规划,说明赵院士的眼光看得很远,少年时就有了整体计划。 丁总,下次能不能带我们去工业发展中心参观参观,高科技的研发,总显得神秘,很有吸引力啊,我们也希望写作的仪器设备名称能更专业一些,而不是胡乱编造。” “只能大致的看看,精密实验室肯定不让进的。兴宝兄弟的媳妇快要临产了,等他有空再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