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令月_第一百四十七章 皇储之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皇储之争 (第2/2页)

将来武承嗣当上皇帝后,会破天荒地给她这个姑姑立庙、供奉香火,但也决计不会再管他姑父高宗皇帝了。那个男人,给了她一切。如果不是李治,她可能老早就要在感业寺里、陪着一群光头皮的老尼姑,青灯作伴、孤独终老了。尤其是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允许她垂帘听政、治理天下,对她更是百依百顺,还破天荒地封她为“天后”。而将来她归于尘土后,当史官们将她写进史册时,会说她的王朝由那一刻开始。

    “起来吧,杨爱卿。”武则天淡淡地说道,“朕会好好考虑你的谏言。”

    “谢陛下。”

    “陛下,”姚元崇恳求道,“不能再让那些刁民继续闹事了。”

    武则天点了点头,朝上官婉儿使了个眼色。婉儿会意,她深吸了一口气,字正腔圆地高声颂道:“陛下有旨,宣庶民王庆之觐见!”

    等候在殿门外的通事舍人领旨而去。不多时,便领了一个人回来复命。他穿着褐色的半袖麻布衫、和一条黑色长裤,立着的发髻上用布条绑着。

    “草民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

    “是,我是说,多谢陛下!”王庆之畏缩地从地上爬起来,充满警觉地朝两位宰相大人瞥来一眼。他三十多岁的样子,看上去跟北市的小贩没什么两样。事实上他说自己是在私塾教书的先生。不过从姚元崇看他的神情来看,仿佛对方就是个庄稼汉。

    武则天说道:“王庆之,你又来求见朕,希望这次能有什么新鲜话。”

    王庆之弓着身子作辑,道:“回陛下,草民是奉万民之愿,恳请陛下为国家早做决断。立魏王为储,则天下兴安、四海咸平。”

    女皇朝姚、杨两位宰相瞥了一眼,没有反应。王庆之犹豫了一下,只好接着说道:“陛下,古语道‘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如今天下姓武,不姓李,哪有让李家人做嗣君的道理呢?”

    “皇嗣朕儿,奈何废之?”这些话武则天已经听了许多遍了。她有些愠怒,冷冷地斥责道:“朕看在你对国事一片热忱,才给你令牌、准你随时入宫给朕谏言。可你总是这番陈词滥调,朕听够了。回去吧,以后不要再来了,让你的人都散了吧!”

    王庆之慌忙趴在地上,脸憋得通红。“陛下,陛下,草民是受民所托,这样回去没法给他们交待呀!陛下!”

    武则天不耐烦地说道:“立储之事,关系重大,岂能旦夕而定?你这厮还不快快退下。”

    “陛下!”他顽固地趴在地上,眼泪都流下来了。“陛下,您要不答应,草民愿死在这儿!”

    这是在拿命要挟我,武则天愤恨地抓住龙头扶手,看到姚元崇和杨执柔两位宰相也在盯着自己。她怒喝道:“把这厮拖出去,杖责五十!”

    “陛下,别,”王庆之这下慌了,顿时面如土色、舌头打结。仿佛已经忘了自己刚说出口的豪言壮语。“陛下开恩......草民......草民都是为了国家啊!陛下开恩呐!陛下!”

    两位女千牛卫冲进来,把那王庆之仰面拖了出去。两位宰相见状,也告退,与卫兵们一道离去了。王庆之被拖出去很远,殿内还能依稀听到他的惨叫。武则天久久坐在龙座上,面色十分阴霾。

    “陛下,”婉儿小心地问道,“您看上去很忧虑。”

    “朕每天都在忧虑。”武则天回道,“每一天,每一个钟头,朕都忧心忡忡。丫头,为啥朕已是九五之尊,却一天好日子都过不得?”

    婉儿听罢,默然走到阶下,神情庄重地跪下,道:“因为您是明君。纵情声色、荒废朝政是昏君所为。”

    武则天噗嗤一声笑了,她招招手,道:“好啦,起来吧。”顿了顿,又说道:“承嗣在朕面前弹劾元之,元之又来说他的不是。他们各持一辞,互相倾轧。婉儿,你说朕该信谁的、该听谁的?”

    婉儿垂下长长的睫毛,须臾,抬起了明亮的眸子。“陛下,奴婢听过一个故事。一个楚国人,在大街上叫卖。他向周围的人炫耀说,我的矛所向披靡,我的盾坚不可摧。这时,旁边有个人就跟他说,”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武则天哈哈大笑起来,又作沉思状,口中喃喃:“或许朕该听你的,让他们俩,斗上一斗。”

    卫兵们把王庆之拖到了东明门前,那里已经聚集了一些官员。姚元崇随后赶到,他走上前来,指着王庆之大喝:“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来人,给我狠狠地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